历史百科网

聚煤带

[拼音]:jumeidai

[外文]:coal-accumulation belt

地质历史时期形成丰富的煤层和含煤沉积物堆积的地区。

1937年,苏联地质学家П.И.斯捷潘诺夫针对煤炭资源在全球分布的不均一性及同一时代聚煤盆地多呈带状分布的特点,提出了“聚煤带和聚煤中心”学说。他将全球地质历史时期中发生聚煤作用的主要时期,划分为3个区,即以石炭纪聚煤作用为主的聚煤区,以二叠纪和侏罗纪聚煤作用为主的聚煤区以及以晚白垩世和第三纪聚煤作用为主的聚煤区。每个区又划分若干聚煤带。

斯捷潘诺夫以大量统计资料为依据,证明聚煤作用和煤炭资源的地理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这一论证推动了煤地质学的发展,但当时限于科学水平和实际资料的局限性,对聚煤作用的规律缺乏地质分析,聚煤带的划分也有较大的主观性。

50年代以来,开展的关于全球聚煤规律的研究,以地质因素的探讨为重点,综合分析古气候、古地理、古构造和古植物条件对聚煤作用的影响。苏联地质学家А.И.叶戈罗夫对此有较系统的论述,认为每个地质时期皆存在过类似于现代的气候分带,即赤道潮湿带、南北两个干旱带和两个温暖潮湿带。已知的煤田、煤产地皆分布在该时期的潮湿气候带中,形成聚煤带。在地史过程中,由于大地构造条件和气候带的不断变化,聚煤带的位置也随之发生变化。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弘伟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聚煤带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弘伟;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29530.html

赞 ()

相关阅读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