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薄皮构造

[拼音]:bopi gouzao

[外文]:thin skinned tectonics

造山带前陆的盖层在基底上滑脱变形,盖层的褶皱-冲断带向下终止于一个巨大的滑脱面(见滑脱构造)上的构造。基底没有卷入盖层的变形之中。如果基底与其盖层一起卷入变形,则称为厚皮构造。

1849年H.D.罗杰斯在欧洲侏罗山发现了薄皮构造。1963年J.罗杰斯系统地用薄皮构造观点说明了阿巴拉契亚造山带前陆区的变形。加拿大西部的落基山东侧的许多油田的勘探资料,也证实科迪勒拉造山带前陆是典型的薄皮构造。

造山带前陆薄皮构造的典型特点有:

(1)前陆的沉积盖层与基底之间为一大型滑脱面,在盖层中亦可有几个层间的滑脱面;

(2)滑脱层一般是岩石塑性较大的层,如膏盐层,或岩性差异很大的两套岩系的界面;

(3)变形前的沉积岩系是大陆斜侣上的楔形体,向前陆变薄,变形时以后端向前陆逆冲,使楔形体受构造变形而在后端加厚;

(4)盖层褶皱主要为侏罗山式等厚褶皱,与褶皱伴生的逆冲断层(见冲断层)一般自背斜核部起始向前切过陡翼,向下变缓而汇入于主滑脱面之上。

早期的研究都是根据地表及钻探资料所推断的,所以观察到的是造山带边缘的地表浅处的薄皮构造。随着深钻和地球物理勘探资料的应用,尤其是大陆反射地震测深剖面的研究,发现在阿巴拉契亚造山带,不仅是前陆的沉积盖层从基底上滑脱,而且曾被作为造山带结晶轴的兰岭之下也为一个巨大的近水平的逆冲滑脱面,使前寒武系变质岩推覆于下古生界沉积盖层之上,外来岩席厚达5~15千米,逆冲距离从造山带向外达260千米,从而认识到岩石圈内多层次的近水平滑脱造成的薄皮构造是岩石圈构造的重要特点。

在地壳的伸展带中,也有类似的盖层与基底滑脱的构造,可称为伸展性薄皮构造。与上述前陆的挤压性薄皮构造不同的是盖层以正断层系组成的伸展构造为特点。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意远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薄皮构造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意远;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29231.html

赞 ()

相关阅读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