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山地水文

[拼音]:shandi shuiwen

[外文]:mountainous region hydrology

指山地的水文现象和变化规律。即山区河流的水源补给、径流形成过程、水量平衡及山区水资源分布变化的规律。

山地降水较平原丰富,山区的地表坡度和切割程度也较平原大,故水系发育的条件山区比平原充分。在相邻地区,山区的径流系数大于平原。例如,我国北纬30°附近,四川盆地的径流系数仅30%,长江中下游平原为50%,鄂西山地为70%,川西山地则高达80%。山区的河网密度也大于平原地区,如我国河北平原河网密度在0.1公里/平方公里以下,太行山区则超过0.3公里/平方公里。

山区河流的补给类型随高度不同。以我国川西、滇北山地河流为例,冰川覆盖的高山地区,冰雪融水比重很大;低山区则以雨水补给为主,地下水补给次之;中山区,则融水、雨水及地下水各占一定的比重。

山地径流包括坡面流、表层流及地下径流,它们的形成可概括为产流和汇流两个过程。当降雨或融雪量满足坡地蓄渗损失,或其强度超过土壤的下渗能力时,产生坡面流;在土壤、碎屑岩层厚度不大的坡地上,垂直下渗的水遇到局部阻水层,一部分水在土壤孔隙中转呈水平方向流动,而产生表层流。在透水性好,土层厚的坡地上,下渗的水能达到潜水面,形成地下径流。坡面流呈细沟流或片状流,沿地表以较快的速度漫流入河网;表层流通过土壤岩石中的孔隙、空洞等通道汇入河网;地下径流沿水力坡度,或在沟谷切割处以泉水方式汇入河流。前两者汇流时间较短,地下径流则在雨停后的一段时间内还陆续渗入河流,形成河流的基流。

山区径流量的分布随高程而异。在流域位置、形状和地质构造相同的情况下,年平均径流量与流域平均高程之间有较好的相关。在高度不大的山地为接近直线的正相关,在高差较大的山地则为双曲线相关,曲线的拐点出现在比较高的地方,拐点以上径流变化梯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到一定高度处变成负梯度。通过相关推求平均径流量的方法,在山区水资源和水量平衡研究中,已得到广泛的应用。

山地水文是区域水文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山地径流形成和变化的物理机制,是水文计算和水文预报研究的基础;山区水量平衡和水资源分布及其变化的研究,都为山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安瑷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山地水文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安瑷;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29171.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