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海岸平衡剖面

[拼音]:hai,an pingheng poumian

[外文]:equilibrium beach profile

近岸海区从水深等于盛行波1/2波长的深处,至暴风浪可达到的岸滩较高点之间,由粒径相同和比重相同的泥沙构成坡度均匀的海底,在波浪的作用下,其侵蚀和堆积处于相对平衡状态,这种海底剖面称为海岸平衡剖面。

在自然条件下,波浪破碎带内海底物质的搬移量是很难测定的,大多通过实验和理论的途径研究海底物质的运动。对于由形状、大小和比重相同的泥沙颗粒构成的海底,P.科尔纳利亚提出了泥沙运动中立线的概念:在重力作用下随波浪运动的海底泥沙,若在某深度处只有往复运动而没有净向推移,则此点称为中立点。各中立点的联线为中立线。中立线向岸一侧和向海一侧的海底泥沙,分别向岸和向海搬移。中立线的深度取决于波浪特征、海底坡度、泥沙颗粒的大小和比重。1955年,A.T.伊彭和P.S.伊格尔森用1:15滩坡模型试验,得出求取中立点位置的关系式

(H/h)2(L/H)(c/W)=11.6

式中H为波高;h为中立点水深;L为波长;c为波速;W为泥沙在淡水中的终极下降速度。

В.П.津科维奇于1946年和1962年根据中立线概念,论述海岸平衡剖面的塑造过程。由于中立线两侧岸坡的泥沙,分别搬向海滨线和波浪作用极微的水下岸坡处堆积,改变了海底的原来剖面形态,使得中立线以下的侵蚀地段和堆积地段的坡度,由陡到缓,而中立线以上的侵蚀地段和堆积地段的坡度,则由缓到陡。这些变化,将使中立线两侧岸坡夷平成为两个中立带,并向原来中立点扩展,之后汇合成为平衡剖面。显然这是理想条件下海岸平衡剖面的理论模型。

在自然界中,具有一定坡度的海滩,其剖面变化主要取决于泥沙颗粒的大小、波长和波陡的变化。其中波陡可能是决定海底坡度的最重要参量,波陡大于0.03的暴风浪可在几小时内把大量海滩物质搬移到岸外去,形成具有岸外沙坝的暴风浪海滩剖面;暴风浪以后,在波陡小于 0.025的涌浪作用下则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将岸外沙坝的物质重新搬移到海滩上,并恢复原先海滩的形态。这种海滩剖面,一般具有季节性波动的特征,在海况不变的条件下,海滩才可能经历由侵蚀到堆积而达到相对平衡状态。这样的一个海岸剖面,具有泥沙搬移速率小、各个地带之间泥沙交换近似平衡的特征。因此,通过实验或理论的途径确定海岸的平衡剖面,对于探讨自然状态下的海岸剖面演变趋势,研究在某一深度范围内海滨物质对海滩的泥沙补给作用,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任亚菁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海岸平衡剖面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任亚菁;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29026.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