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晚第三纪

[拼音]:Wandisanji

[外文]:Neogene Period

新生代第三纪的一个亚纪,也称新第三纪。晚第三纪一名是奥地利地质学家M.赫奈斯于1853年提出的,用以代表维也纳盆地时代比早第三纪晚的一组海、陆交互相沉积(根据现在的概念,它的时代大约是从晚渐新世至晚中新世)。1860~1868年,地质学家K.F.瑙曼将它与C.莱伊尔1833年提出的中新世和上新世的概念合在一起,才产生了现今概念的晚第三纪。晚第三纪时期形成的地层叫上第三系。关于它的时限,根据较新的同位素年代测定和古地磁年表的校准,始于距今约2330万年,止于距今约164万年。我国地质学家通常采用248万年为晚第三纪上限。

地层

晚第三纪地层的划分与对比有其独特而复杂的历史。

统的划分

上第三系分为中新统和上新统。这两个统分别源于莱伊尔的地质年代单元,即中新世和上新世。它们是根据地中海周围海相双壳类化石组合中现生种的含量确定的:中新世含现生种18%;上新世含现生种49%。莱伊尔定名时,没有指定典型层位和地点,也没有确定界线,更没有考虑到它们是否能在全球适用。这是造成后来长期争论和混乱的根本原因。虽然如此,绝大多数地质学家都同意,上第三系的统的划分应以研究历史久的地中海周围的海相地层为准。

中新统的底界,即上第三系的底界应以阿基坦阶的底界为准,它代表了渐新世末海退之后的一次广泛海侵的开始,大约发生于2400万年前。中新统的上限,即上新统的下限应在墨西拿阶和赞克尔阶之间。墨西拿阶代表古地中海区域一次广泛的海退,是有名的成盐期。赞克尔阶代表一次海侵。这一条界线,由于长期来被错误地与陆相地层中的三趾马动物群的出现联系在一起,而推定为距今约1200万年(这也是古哺乳动物学家根据生物演化规律而推算出的结果)。现在已有大量的证据证明对海相中、上新统的界线年龄的推断是错误的。实际它距今只有大约550万年。上新统的顶界,即上第三系的顶界在皮亚琴察阶和卡拉布里亚阶之间。第18届国际地质大会(1948)把这条界线定为上第三系与第四系在海相层中的界线。目前关于这一界线的年代的意见已趋于一致,即生物群总体面貌发生较大变化的界面与古地磁年表中松山反向期中的奥杜威正向亚期的上界大体同时,即距今约170万年。中、上新统在时限上太不均衡,上新统的时限太短(约300万年),而中新统的时限又太长(约1900万年)。此外,这些统的界线不能反映全球性重大的地质和生物事件。事实上,各大陆的晚第三纪的生物和地层年代划分的界线大多与上述界线不相吻合。因此,这种统(世)的划分已失去其作为全球性划分单元的性质。但是,至今也未能提出一个可被普遍接受的方案,当前只能遵循尊重传统的原则,把建立在地中海区域海相地层基础上的中新统和上新统作为国际对比标准。

阶的划分

上第三系的阶只有地区意义。在古地中海周围的海相地层中,中新统分为6个阶,上新统只有两个阶。在中欧和东欧,上第三系主要以副地中海的海相、半咸水封闭内陆海和陆相互层为代表。这些地层在19世纪中期和后期曾是着重研究的对象,出现过大量的地层名称。其中有些是相当著名并被广泛应用的,例如蓬蒂阶等。副地中海有极为复杂的演变历史。因此,它的地层单位之间以及它们和古地中海海相阶的对比造成过极大的混乱。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经过多学科长年大量的工作,这些问题已逐步得到澄清。在地中海晚第三纪地层分委员会第7次(1979,雅典)和第8次(1985,布达佩斯)大会上已经提出了中副地中海和东副地中海两个区域地层划分方案,地层对比问题也已基本解决。

在欧洲,陆相上第三系也很发育,而且富含哺乳动物化石。但是陆相地层相变大,连续沉积少,层序关系常常不清(例如裂隙堆积),与海相交互沉积少,化石多富集于少数层位和地点,这就使海、陆相的对比十分困难。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欧洲的陆相上第三系没单独的阶。古生物学家越来越感到有建立独立的陆相地层划分顺序的必要。西班牙有较连续的陆相沉积,这一工作首先由西班牙人M.克鲁撒冯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建立了瓦里西和土洛里两个阶。1975年,西欧一些古哺乳动物学家在德国慕尼黑聚会,提出了以7个“期”为基础的欧洲陆相地层划分方案。把它们主要称作“期”,而不是“阶”,是因为这些单元大多都不是建立在地层实体的划分上,而是建立在不同的哺乳动物组合上。在这次会上以P.曼为首的一些古生物学家,仿效近年研究洋底钻芯微体古生物学家的办法,把晚第三纪的哺乳动物分成17个带,称作MN带。每一个带都列出了代表性动物群名称,特征属种,首次和末次出现的分子等。这两种划分已经成为当前陆相地层的全球性对比的标准。

北美的上第三系以陆相为主,从一开始就是以哺乳动物的演化为基础划分的。1941年,伍德委员会正式确立了一个划分为 6个哺乳动物期的北美上第三系的划分方案。这一方案一直沿用至今,只是这些期的内涵、界限及与欧洲的对比都已经大大前进了。非洲,除地中海沿岸海相地层沿用经典的阶和统的名称外,内陆陆相地层还没有正式建阶,还处在资料集累阶段。印巴次大陆的上第三系以喜马拉雅山南麓巨厚磨拉石相的西瓦利克岩系为代表。在20世纪初,在岩性基础上建立的阶已经提出,但是它们和欧洲划分的对比关系,直到近年才确定下来。

我国晚第三纪地层

上第三系广布全国,绝大部分属陆相沉积。海相沉积仅分布在台湾、海南岛及沿海极个别的地段。我国上第三系研究起步晚,从20世纪20年代才开始,而且主要限于晚第三纪中后期的哺乳动物化石方面。在30~40年代,曾发表大量有关三趾马动物群方面的专著。但在地层划分方面工作不多。80年代以前,我国一直没有一个独立的上第三系阶一级的划分体系;三趾马动物群和泥河湾动物群分别借用了欧洲的蓬蒂期和维拉弗朗期的名称;其他动物群只是笼统地划归中新世或上新世;而且一直没有发现早中新世的哺乳动物。1984年,李传夔等首次提出一个与欧洲大体对应的 7个期(阶)的划分方案。最近的工作表明,我国至少也能划分出15个哺乳动物带来(见表)。

我国下中新统目前仅发现于青海西宁、甘肃兰州、河西走廊、新疆准噶尔盆地等处,主要为河湖相碎屑沉积;中中新统发现于宁夏同心、陕西蓝田、江苏泗洪、内蒙古通古尔、山东山旺和云南开远等地。大部分属河湖相沉积,也有煤和硅藻土等湖沼沉积。晚中新统广布全国,只华南和东北尚未发现哺乳动物化石。黄河以北、汾河以西主要为土状堆积,即所谓的三趾马红土,汾河以东为河湖相沉积;黄河与长江之间发现较少,在郑州和襄樊一带有灰岩;云南则多沼泽相,有褐煤。70年代在 希夏邦马峰北坡也发现三趾马化石。上新统发现较少,仅零散分布于陕西、山西、河北等省和盆地中。

生物界

植物界已基本上由现生属组成,并有大量现生种,只是北半球的喜暖植物的分布更向北延伸。晚第三纪初期北欧还有热带常绿植物,西伯利亚还有温带阔叶林。至上新世末喜暖植物明显南退。

无脊椎动物中大量属种也是现生的。一些早第三纪特有的门类,最著名的如货币虫等,已完全灭绝。双壳类、腹足类和介形类大量衍生。海洋中各种原生动物,如有孔虫、放射虫等极为繁盛,在海相地层划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哺乳动物中,欧亚大陆早第三纪的特征门类,如有袋类、肉齿类,奇蹄目中的雷兽、原始貘类、两栖犀、巨犀,偶蹄目中的石炭兽、古猪兽等,除少数残存至中新世初期外,均相继灭绝。代之而起的是长鼻目、肉食目中的鬣狗科、熊科、奇蹄目中的安琪马和三趾马,犀中的板齿犀、大唇犀,偶蹄目中的猪类,反刍动物中的鹿、羊、长颈鹿,以及啮齿目、兔形目中的大量属种。其中绝大部分都是灭绝的种和属。

根据哺乳动物的状况,晚第三纪可划分为4个时期:早中新世是残存的和高度特化的早第三纪分子和少量晚第三纪分子的时期;中中新世,是安琪马动物群时期,此时长鼻目自非洲、安琪马自北美迁入欧亚形成一个全新的动物群;晚中新世至早上新世,为三趾马动物群时期,三趾马从北美迁入,大批草原型动物大量出现;晚上新世,真象从非洲,真马从北美迁入欧亚大陆形成另一个动物群,并逐步演化为今日之动物群。非洲的动物群和欧亚大陆的很接近,只是某些类别的祖先类型(长鼻类、蹄兔类等)出现更早,而有些门类则延续时间更长(如肉齿类等)。北美和欧亚大陆只是间断联接,动物群差别较大,属不同动物区系。至于南美洲和大洋洲,差别就更大了。

植物界的地理分区,中新世已较明显。在我国至少可以分成 4个区:华北区、华东沿海区、 高原区和西北区。哺乳动物的分区不明显。我国古北区和东洋区的区分约始于晚中新世,而且这条界线可能在长江以南。以淮河和秦岭为界的古北区和东洋区大概形成于第四纪。(见彩图)

地史特征

晚第三纪全球海、陆轮廊已很接近于现今。整体说来,海洋所占面积较大,而陆地面积较小。现地中海沿岸,如北非阿特拉斯山区、意大利大部、法国和西班牙的地中海沿岸区都曾为古地中海区,法国的西海岸、北欧地区则被大西洋所占;在北美西海岸南部以及墨西哥湾滨海区也被海洋所占。但是,我国的情况不同,我国的东海岸在晚第三纪的大部分时间里更向东扩展,特别是渤海和黄海,大部分还都是陆地。当然较大的不同是副地中海的存在。副地中海是特提斯海在阿尔卑斯山脉从水下升起后残留在山脉以北部分的水体。水体较大时东西长约5000公里,面积为现地中海的一倍半,从法国罗讷河谷开始,沿阿尔卑斯北麓向东延伸,至少延伸至咸海一带。除罗讷河谷外,副地中海在不同的时期曾通过南斯拉夫萨格勒布低地与亚得里亚海,通过希腊与爱琴海和通过伊朗西北部与波斯湾及印度洋相连通。在中中新世末,约在1300万年前,基本与其他海洋隔绝,变成内陆海,几经分隔,剩下今日的咸海、里海、黑海和匈牙利的巴拉顿湖。

晚第三纪是重要的山脉形成期。现今地球上较高的山脉都是这一时期形成的,如欧洲的阿尔卑斯山、非洲的阿特拉斯山,亚洲的喜马拉雅山,北美的落基山和南美的安第斯山等;一些老的夷平山地,如天山、秦岭等也有活化抬升现象。地壳运动也引起了普遍的火山喷溢。太平洋东、西两岸有大量玄武岩流。在我国境内的有汉诺坝玄武岩,东北地区大片玄武岩出露,山东山旺和浙江嵊县的玄武岩等。地壳运动也使欧亚大陆与非洲和北美数次分合,形成多次动物 流。南、北美洲也在上新世末相连过。

晚第三纪开始时,气候由凉爽向湿热转变,中中新世以后, 高原的升起无疑对全球的气候产生重大影响。在我国的表现则是气候分带日益明显,并逐渐转向干旱凉爽。

矿产

上第三系形成的最主要的矿产是石油和天然气。地中海和北美东、西海岸的大油田有相当一部分是晚第三纪形成的。地中海地区麦兴阶是重要的膏盐层。此外,还有褐煤、残积型铁矿、锰矿和硅藻土矿等。

参考书目

Li Chuankuei,Wu Wenyu and Qiu Zhuding,ChineseNeogene:Subdivision and Correlation,V ertebratdPalasiatica,22(3):163~178,1984.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丁馨逸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晚第三纪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丁馨逸;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28873.html

赞 ()

相关阅读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