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表层流

[拼音]:biaocengliu

[外文]:subsu ce flow

土壤表层或不连续界面上形成的一种水流。又称壤中流。是径流的组成部分。与地下径流不同,它具有较高的汇流速度;与地面径流也不同,因为它是一种多孔介质中的水流,比地面径流的汇流速度要低。表层流主要发生在不同层次土壤的或有机质的不连续界面上。界面以下土层是透水性较差的相对不透水层。下渗水流在不连续界面上受阻积蓄,形成临时饱和带,从而产生表层流。在天然情况下,土壤中的非毛细管孔隙、岩土裂隙、植物根洞和动物孔穴所构成的连续或不连续通道,可促成壤中流的发展。表层流的实际发生条件和表现形式比较复杂,由于观测条件的限制,对它还研究不够,难以作出更确切的描述和定量分析。

影响表层流形成的因素是土壤的物理特性、层次和厚度。薄而易透水的土层,容易产生壤中流。土层构造、裂隙、孔穴和植被对壤中流的形成也有重要影响。枯死根系形成的孔道,增大下渗率,促进表层流的发生。

大量表层流在饱和土壤层中形成;在非饱和土壤中也可形成表层流,尽管其流量不大,但却是维持湿润地区溪沟长期低水流量的主要来源。

表层流能否构成径流的主要成分,与下垫面(土壤、植被)条件和河槽切割深度、流域面积有关。在地表易透水的小流域,表层流比较容易构成。在我国浙江省姜湾高坞村(实验)小流域的29次洪水中,表层流占总径流量85%以上者有13次。其中较大达99.4%,小也有47.8%。在黄土高原的干旱地区没有表层流或表层流极少,它不可能构成径流的主要成分。此外,表层流在组成一次洪水总径流中的比重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与土壤前期湿润条件和降雨强度有关。如土壤易透水,降雨强度小,在土层未达到整层饱和以前,全部径流以表层流形式出现,只有在整层饱和后才有少量地面径流发生。

20世纪80年代,壤中流的研究仍限于小区上的观测分析。R.A.弗里兹1972年建立了饱和壤中流和非饱和壤中流同河槽水流连接的确定性模型,并为一些观测资料所验证。

参考书目

M.J.Kirkby,ed.,Hillslope Hydrology,John Wiley & Sons,Chichester,1978.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昊硕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表层流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昊硕;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28786.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