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nanfang youti mu
[外文]:Notoungulata
已绝灭的生活在南美洲的古有蹄类。早在19世纪30年代,达尔文在阿根廷拉泼拉达河边发现过一些重要的化石,使这类动物初为人知,但它一直到20世纪初才有了正式的命名。S.罗思(1903)称之为南方有蹄目,意即南方大陆特有的有蹄动物。由于绝大部分化石见于南美,不少人也就习惯上称它为南美有蹄类。
南方有蹄目的体型大小相差悬殊,可以从兔子那样小到犀牛那样大。它们的身材有的轻巧,有的则很笨重。一般说来,这类动物脑颅较小,总有大的鼓泡和位置多变的后动脉孔。牙齿多数形成连续的齿列;但在进步或晚期的成员中门齿经常扩大成凿形,而前面的前臼齿则有不同程度的退化。上臼齿一般是三角形或方形;下臼齿双月形,但在后部内侧总有锥-脊形齿尖。脚似中轴型,每脚有5或3趾;有些种类有爪。
南方有蹄目的兴衰已经历了5000多万年的历史。在白垩纪或稍后(距今7000万年前),它们可能已从踝节目(Condylarthra)古老祖先中分化出来,但迄今还无中间环节证实。从已发现的化石看,南方有蹄目的辐射与分布在新生代各时期有着令人惊奇的变化。最初,距今5500万年前后,大多数成员体形较小,齿冠低结构原始。虽然它们在数量和种类上还不算多,但分布地区极广,如阿根廷、巴西、哥伦比亚、美国、我国和蒙古都有它们的足迹,一般生活在炎热的半干旱林中空地。到距今500万年前的渐新世和中新世,南方有蹄目的进化达到了顶峰。这时,种类繁多,多数成员结构特化,体形增大,脚趾减少,牙齿一般趋向高冠,并有复杂的纹饰。有趣的是,它们的分布地区却大为缩小,除南美外,其他大陆仅北美有其孓遗。自中新世以后,它们一蹶不振,种类急剧下降;在濒临绝灭前只残存几属。有人认为,在新生代大部分时间内,南美洲处于隔离状态;只是在第三纪后期,它可能通过博利互尔海沟与北美时而有过联系。而这时,某些凶猛的食肉类和进步的奇蹄类从北方大陆入侵,大大影响了南方有蹄类的生存和发展。
20世纪初在北美发现了北柱兽(Arctostylopus),又在蒙古发现了古柱兽(Palaeostylops)。1966年,我国首次在新疆发现了东方柱兽(Anatolostylops),以后20多年来,陆续在华南和内蒙古等地发现了一群原始而古老的似南方有蹄目化石。迄今,我国已发现晚古新世到中始新世,属于北柱兽科(Arctostylopidae)的6属以上化石,它们的形态具有比美洲同期种类更为原始的性质。1989年一些美国古脊椎动物学家将它们归入新建立的北柱兽目。
南方有蹄目现有14科120余属化石,一般被分成如下4亚目:
(1)古南方有蹄亚目(Notioprogonia);
(2)型兽亚目(Typotheria);
(3)黑格兽亚目(Hegetotheriidae);
(4)箭齿兽亚目(Toxodontia;见图)。
近来有一种观点,主张将南美洲全部6类有蹄类群都归于一大单元,称为南蹄目(Meridiungulata)或超目,但这仍有待于研究和讨论。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嘉慕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南方有蹄目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嘉慕;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285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