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Chaifadini
[外文]:Cesare Zavattini (1902~1989)
意大利电影编剧、电影理论家。1902年9月20日生于卢扎拉。曾就学于帕尔马大学。20年代末从事新闻记者和文学创作工作。1935年开始电影创作,同年为导演M.卡美里尼编写影片《我可付一百万》的剧本。以后几年里,柴伐蒂尼自己和与其他导演合作创作的几部影片,如《云中四步曲》和《孩子们在注视我们》,为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形成打下了基础。从40年代初,他与V.德·西卡开始了多年的合作。他的思想和艺术观点在他们合作完成的作品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40~60年代初,他为导演德.西卡编写的剧本有《梯丽莎的礼拜五》(1941)、《孩子们在注视我们》(1943)、《天国之门》(1945)、《擦鞋童》(1946)、《偷自行车的人》(1948)、《米兰的奇迹》(1951)、《温别尔托·D.》(1952)、《终点站》(1953)、《那不勒斯的黄金》(1954)、《屋顶》(1956)、《乔恰拉》(1960)、《之后的审判》(1961)、《70年的薄伽丘》(1962)等。柴伐蒂尼为导演A.勃拉塞蒂编写的剧本有《云中四步曲》(1942)、《生活中的一天》(1946)。为其他新现实主义导演撰写的剧本有《小 》(1951,导演L.维斯康蒂)、《外套》(1952,根据果戈理的小说改编,导演A.拉都达)、《罗马11时》(1952,导演G.德·桑蒂斯)、《安娜·柴契奥找不到丈夫》(1953,导演G.德·桑蒂斯)、《八月的星期天》(1950,导演L.艾姆),等等。
柴伐蒂尼通过他发表的许多讲演和文章阐述了他的新现实主义美学纲领和对电影艺术的观点。他认为电影艺术必须进行创新。他主张拒绝“杜撰的故事”情节,使用非专业的演员。柴伐蒂尼认为摄影机应该注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以便较大限度的使电影和实际生活接近。他要求在实际生活中寻找诗意。此外,他并不是要求放弃想像,而是要求想像必须服从实际生活。他的创作努力反映尖锐的社会问题,充满 地批判资产阶级社会的不公正现象。
60年代里,根据柴伐蒂尼的剧本或他提供的题材,由德·西卡执导的社会悲喜剧样式的影片《轰鸣声》(1963)、《昨天,今天,明天》(1963)、《意大利式的结婚》(1964)、《阿尔托那的幽禁者》(1962)、《向日葵》(1969)等都在观众中赢得好评。70年代里,由柴伐蒂尼编剧、德·西卡导演了《我们叫他安德列》(1972)和《短暂的休憩》(1973),影片反映了工人 斗争,揭露了 恐怖主义罪行。
由于柴伐蒂尼对世界电影艺术的贡献,1979年在莫斯科国际电影节、1982年在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先后获荣誉奖。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永福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柴伐蒂尼,C.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永福;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283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