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Taileman
[外文]:Georg Philipp Telemann (1681~1767)
德国作曲家、风琴家。1681年3月14日生于马格德堡,1767年6月25日卒于汉堡。出身于牧师家庭。10岁学小提琴、长笛与键盘乐器。12岁时,因其母没收其所有乐器,遂倾全力攻读名家总谱,从中分析曲式、和声,领悟作曲原理,并试行作曲。1700年入莱比锡大学读法律、文学,偶被同学发现其作品,试奏公演后博得好评。莱比锡市长惊为天才,命其每两周作一部清唱剧付诸演出,由此名声大噪。他在大学中主持“音乐之友社”,课余演奏,开欧洲各大学音乐风气之先。1702年被莱比锡歌剧院聘为音乐指导,1704年聘为新教堂管风琴手,并上演了他的圣乐清唱剧、室内乐与歌剧等。其中最成功的为歌剧《坚忍的苏格拉底》。1721年就任汉堡大教堂乐长。次年莱比锡圣托马斯大教堂又争聘其为乐长,他将此职位让给挚友J.S.巴赫。1737年后漫游巴黎、柏林等地,采风作曲。
泰勒曼被公认为18世纪中叶的权威作曲家之一。他的曲调流畅甘美,结构清晰明快,一扫繁琐晦涩之风,因而被认为是连结巴罗克后期与新兴的古典乐派之间的桥梁及重要过渡人物。他又是音乐理论的权威和有影响力的音乐教育家。他曾组织各种形式的音乐会,使教会音乐也能在世俗音乐会中演出,打破了宗教音乐不出教堂的界限,从而普及了音乐。
泰勒曼毕生学习探索不懈,因此他的作品风格也屡经改变。他的初期作品受法、意影响较深,与A.科雷利学派相近;后期作品则被认为近似J.斯塔米茨,而在形式、配器、和声等方面,又可以找到巴赫的许多痕迹。在歌剧方面,当时的朗诵调崇尚意大利朗诵式,即用朗诵语调由演员即兴念出。当时法国的 J.-P.拉莫已首先创用乐谱规定其音高、节奏,写出按谱唱出的咏叹式的朗诵调,但不为时人所重视。经泰勒曼努力倡导采用,才为人们所接受。此后意大利歌剧也逐渐摒弃即兴朗诵式,改用咏叹式的朗诵调,并通行于所有大歌剧中,成为与轻歌剧体裁相区别的重要标志之一。
泰勒曼是靠自学获得杰出成就的作曲家,这在音乐史上是罕见的。他是一位多产作家。1739年,根据他自己统计,曾作过序曲、三重奏、协奏曲、哈普西科德曲与合唱曲等600余首,歌剧、清唱剧各40余部,各种礼仪用曲100余部。此后他又活了 28年,作品总数无法确定,至今仍在继续发掘、出版中。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他的乐谱出版的有200余种,研究他的传记与作品的专著有十余种;他的作品风靡欧美,成为音乐会中经常上演的曲目。泰勒曼与巴赫、G.F.亨德尔处于同一时代,珠玉在前;W.A.莫扎特、L.van贝多芬又接踵而起,盛名之下,泰勒曼遂黯然失色。至20世纪中叶起,始逐渐为人所重视,评价日高,有人将他与巴赫并列。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俊悟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泰勒曼,G.P.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俊悟;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282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