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浸制标本保护技术

[拼音]:jinzhi biaoben baohu jishu

[外文]:Preserving Specimens in Solution

利用药剂浸渍液的化学性质,处理和保存标本,防止标本发生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同时,采取其他技术手段,限制或消除环境因素的不利影响,延长标本寿命的工作。

浸制标本的固定和保存,均采用化学方法。整个过程是在化学药剂的水溶液里进行的。这种方法适用范围广,各种生物材料,特别是含水量大的动植物材料,包括人体解剖材料均可采用。浸制后的标本形态保存效果好,但颜色的保存效果不理想。

浸制标本在固定和保存过程中,出现的变色、退色、变形、霉变等现象,均为程度不同的质变。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化学质变。由化学反应引起的质变。如类胡萝卜素是广泛分布于植物体的色素,它们易与空气中的氧作用,发生自动氧化反应而引起退色,其中脂肪的破坏,是由于脂肪受热或金属催化剂的活化后,分解成不稳定的游离基,再与氧生成过氧化物游离基,进而生成氢过氧化物而分解。

(2)生化质变。标本如果固定不充分、不及时,就不可能迅速杀死细胞,细胞就会发生死亡后变化,导致细胞膨胀、解体。酶促褐变是引起标本变色的原因,它是由酚酶催化酚类物质,形成醌及其聚合物而造成的。甲酚酶可使植物体中的酪氨酸生成多巴,进而生成多巴色素。多巴色素经聚合作用成为黑 素。

(3)生物质变。微生物遇到适宜的环境条件,会害各种生物材料,通过酶的作用引起被侵害物的生物降解。同时,微生物还靠本身的着色作用,引起标本变色。

(4)光化学质变色素分子吸收可见光后,形成电子激发态,被激发的色素分子参与光氧化反应造成色素的裂解。

针对浸制标本的质变机理,防治方法主要有:

(1)选择固定剂。酒精和福尔马林为常用固定剂。采用浓度70%的酒精,5~10%的福尔马林的固定效果较佳。

(2)选择保存液。5%的福尔马林是最常用的植物标本保存液,动物浸制标本则多保存在10%的福尔马林液中。

(3)选择添加剂。在处理液中适量添加亚硫酸钠等酚酶抑制剂,可控制酶促褐变作用的危害。添加没食子酸、柠檬酸等抗氧剂,可制约自动氧化反应。

(4)环境控制。标本库房应具备低温和弱光照特点,展厅要避免使用天然光,采用不含短波辐射的人工光源。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光明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浸制标本保护技术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光明;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28157.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