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yindunixiyaren
[外文]:Indonesians
东南亚印度尼西亚的基本居民。约 1.5亿人(1981),包括100多个民族。其中,爪哇人占全国人口的47%,巽他人占14%,马都拉人占7.5%,沿海马来人占7.5%,其他民族占24%。绝大多数属蒙古人种马来类型,少数属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尼格利陀类型、维达类型和巴布亚—美拉尼西亚类型。全国有100多种民族语言,在马来语基础上形成了统一的印度尼西亚语,1945年被定为国语,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有文字,原用阿拉伯字母,现改用拉丁字母。英语为第二语言,在 部门、学校教育和商业往来中广泛应用。90%的人信 教,5%信 教,3%信印度教,2%信其他宗教。
印度尼西亚人在民族成分、人种类型、语言和宗教上的复杂情况,是在历史上受到多次移民浪潮的冲击和外来文化的影响逐渐形成的。早在更新世中期,印度尼西亚群岛即有人类居住,以爪哇直立猿人为代表。然而现在的印度尼西亚人并非爪哇猿人的直接后裔。至今留有后裔的古老居民,是属于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的尼格利陀人、维达人和巴布亚人。他们约在旧石器时代后期通过当时连接亚洲大陆的陆桥逐步迁来,距今至少已有两万多年的历史。其后裔为今日的库布人、普南人和托亚拉人,以及西伊里安的巴布亚人。这些人在全国人口中仅占少数。属于蒙古人种马来类型的马来人,约在新石器时代至金属时代,自中南半岛分多批经海路陆续迁入。一般区分为原始马来人和新马来人。原始马来人迁入的时间约自公元前3000年纪开始,其后裔为今日的加约人、阿拉斯人、巴塔克人、托拉查人和达雅克人等。新马来人迁入的时间约自公元前1000年纪末期开始,其后裔为今日的爪哇人、巽他人、马都拉人、亚齐人、米南卡保人、巴厘人、望加锡人、布吉人等。原始马来人和新马来人的后裔在全国人口中占绝对优势。由于各批移民迁入的时间和地点不同,带来的文化和生活特点不同,以及与先至居民发生混合的程度和情况不同,并经过多次分化和融合,遂逐渐形成许多不同的民族。而且,在这些民族的进一步发展过程中,又不断混入和吸收了后来移民印度人、我国人、阿拉伯人、波斯人和欧洲人等的血统和文化。
1世纪起受印度文化影响;2世纪起受我国文化影响;13世纪起受阿拉伯文化影响。4~5世纪开始形成早期国家。自7世纪起,先后建立室利佛逝、夏连特拉、谏义利、新柯沙里、麻喏巴歇、淡目、亚齐、万丹和马打兰等王国,拥有强大船队,掌握着东西方海上贸易的控制权。与我国一直保持友好往来。1511年后葡萄牙开始入侵,建立商站。1596年荷兰人继之入侵,1602年建东印度公司,印尼遭受其殖民统治达 350余年,印度尼西亚人进行了长期的反抗。1942年又遭日本侵占。经过艰苦斗争,终于1945年获得独立,建立印度尼西亚共和国。经济以农业为主,种植水稻、玉米、木棉、橡胶、油棕和剑麻等。渔业和手工业比较发达。近年来,现代工矿业和石油开采业得到发展。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丁铭汐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印度尼西亚人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丁铭汐;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279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