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中法汉学研究所

[拼音]:Zhong-Fa Hanxue Yanjiusuo

法国在我国开设的学术研究机构。1941年在北平(今北京)成立,前身为《法文研究月刊》出版委员会。经费主要来自中法庚子赔款余额。由法国驻京使馆聘请汉学家铎尔孟任所长,使馆秘书杜伯秋主管行政。珍珠港事变后,燕京大学停办,该所乃扩大编制,除原有研究员杨瀍(社会学)、曾觉之(法国文学)、傅惜华(俗文学)及法国青年汉学家施来麦、甘茂德外,增聘燕大教授高名凯(语言学)、聂崇歧(历史学)及原燕大引得编纂处职员多人。所址设在东皇城根原中法大学校舍。1945年前,该所设有通检(引得)组、民族研究组、历史考古组、翻译组、《法文研究》组,图书馆,附设法语夜校(由原中法大学教师任教)。抗战胜利后,原燕京、中法大学教职工回校,杜伯秋调回巴黎,工作一度停顿。1947年该所隶属巴黎大学,改名“北平汉学研究所”,由巴黎大学我国学院院长戴密微任所长,汉学家韩百诗主管行政,青年汉学家李嘉乐、于儒伯等来华参加工作。经费由法国外交部文化司拨付。1949年后实际上停止工作,1953年正式停办。

该所出版物有:

(1)通检丛刊。出版《论衡》、《吕氏春秋》、《风俗通义》、《春秋繁露》、《淮南子》等十余种通检。

(2)《汉学》学报。 共出三辑(1942、1947、1948)。

(3)展览会目录三种:民间新年神像(1942),18~19世纪之法国汉学(1943),明代版画书籍(1944)。

(4)图书馆馆刊。

(5)《法文研究》。自1933~1945年共出三十六期。

(6)《艺文萃译》(1945)。在通检编纂、民俗研究及中法学术交流方面作出了一定的成绩。

该所图书馆收藏有我国民俗、方志、笔记、小说、汉代壁画拓片等珍贵书籍。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鸿博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中法汉学研究所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鸿博;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27944.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