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yuediao
戏曲剧种。有河南越调和湖北越调等。其渊源待考。
河南越调,又叫“四股弦”。清乾隆年间,在河南南阳一带已广为流行。咸丰以后,豫西南越调班社纷纷建立,主要有邓县老越调班、禹州马车厂班、许昌一道辙班、长葛县长庆班、襄城县七班。1949年后,郑州及商邱、南阳、周口、许昌等地都相继成立越调剧团,主要演员有张秀卿(大宝贝)、史道玉(玉娃)、张桂兰、申凤梅、毛爱莲等。越调唱腔质朴自然、婉转动人,调式主要是宫调式,板式有慢板、流水、铜器调、赞子、导板、飞板、紧打慢唱、哭腔等,并有吹腔和杂调。曲牌约有 200多个,分笛牌、弦牌两部分,他们多来自较早的戏曲和民间乐曲。演唱方法以真声为主,假声为辅。净行唱腔的主音比其他行当高 5度。河南越调因其流行地区不同而分为“上边”(指豫中一带)、“下边”(指豫西南一带)、“小蛮调”(指豫北一带)。主奏乐器是四弦(象鼻四弦), 以后吸收的短杆坠胡也可用作主弦。剧目共有500多出,分正庄戏(即袍带戏)和外庄戏(多为民间生活戏)。代表剧目有《哭殿》、《刮海》、《下南唐》、《收姜维》、《无佞府》、《火焚绣楼》、《李天保吊孝》、《李双喜借粮》、《诸葛亮吊孝》、《白奶奶醉酒》等。经过整理的传统剧目《李天保娶亲》、《诸葛亮吊孝》、《智收姜维》、《白奶奶醉酒》和创作、改编的现代剧目《卖箩筐》、《夫妻俩》、《扒瓜园》等已摄制成影片。
湖北越调,又名襄河越调,流行于襄阳、郧阳、荆州、宜昌等地。清代中叶已相当兴盛,知名班社先后有阳春班、泰和班、三盛班、宏春班等。名艺人有蓝随娃(二净)、刘黑娃(十杂)、李友元(十杂)、王正旦、周连成(三生)、郭云亭(七小)等。1949年后,曾一度成立专业剧团,现民间仍有业余活动。唱腔主要为越调,兼唱吹腔、七句半、昆腔等。板式有慢板、垛板、快二流、慢二流、导板、飞板、间板、滚板等,还有四句越调澄清慢板(类似慢三眼,格式为四句唱词)。男腔下句多落“ sol”音,为徵调式(快二流下句则落“do”音);女腔下句落“do”,为宫调式。真假声并用,高亢激越,主要乐器为四弦。行当为末、净、生、旦、丑、外、小生、贴、夫、杂10行制。重生、末和净行。过去常演的剧目有《文王爬坡》、《沙陀国搬兵》、《海潮珠》、《牧羊卷》、《李逵mō鱼》、《王彦章摆渡》、《讨州战荡》、《雷振海征北》等,《宋江杀惜》、《三结义》等唱吹腔。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付熹玥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越调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付熹玥;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278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