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xiangbang
先秦官名。简称相。战国时百官中较高者。春秋时,相本为君主或贵族行礼时的赞礼者。据《仪礼》、《礼记》记载,凡饮酒礼、射礼、丧礼中都有相或相者主持有关礼仪。国君外出,亦有相跟随左右,如鲁定公和齐君在夹谷相会,即以孔子为相。春秋时,贵族家中之家宰也称为家相。家相主贵族家室之事,故也称为相室。战国初年,有些国家的卿大夫因掌握大权而渐渐变为有国之君,作为他们亲信的相室便成为邦国之相,相邦由此得名。
据《史记》所记,战国初年最先设置相的是三晋等国。而后,其他各国亦先后置相。相邦之名唯见于铜器铭文,如赵的一些铜矛、铜剑上刻有“相邦建信君”和“相邦春平侯”的铭记。中山国的铜钫铭中有中山国相邦赒之名。赵的铜器铭刻中还有“守相”一名,当是摄相之意。
古籍中仅见相国或相。《战国策》、《韩非子》及山东临沂银雀山所出竹简本战国人作品《王兵篇》都提到过相国。《史记》中关于七国相国的记载尤多,如称张仪为秦惠王相,又说秦昭王时魏冉为相国。但在铜器铭文中,只有相邦仪和相邦冉。又《史记》言吕不韦为相国,而作于秦始皇三年、四年、五年、七年、八年的铜戈铭文上有“相邦吕不韦”。铜器铭文中从不见有相国之名,唯古籍作相国,可能是汉代人因避汉高祖刘邦之讳而改“邦”为“国”所致。
三晋等国以国相为相邦,而秦于相邦外又置丞相,《史记·秦本纪》记载,武王二年(前309),初置丞相。以樗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四川青川出土的秦武王二年木牍上,即有“丞相戊、内史匽”,证明《史记》的记载可信。但秦相邦、丞相交替设置,二者非同时并存。据《史记》所记,魏、燕等国也有丞相,其详不得而知。楚在战国时仍置令尹以总百官,但《战国策》、《韩非子》均有“州侯相楚”之语,或者相仍是指的令尹。战国时有的国家以太宰为执政,于是宰和相也可连在一起称为“宰相”。
相邦是助王治理国政的 ,既要综理百事,又要依百官之功过而进行赏罚,掌握了不小的权力。但他们的地位并不稳固,只要不称职或是触犯了君主,随时可以被免除职务。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任婉玉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相邦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任婉玉;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276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