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changju
族戏曲剧种。流行于吉林省延边 族自治州。原为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说唱形式,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说唱艺人将一人多角、长篇独演的形式逐渐改变为多人多角演唱。但各个角色分唱不多,仍以旁唱者导唱为主,并未完全摆脱说唱形式的局限。1940年后,民间传说《春香传》、《沈清传》、《兴甫传》陆续改编搬上舞台,加入民族管弦乐伴奏,改进了舞台美术,才逐渐形成歌唱、舞蹈、音乐、舞美密切配合,有人物有故事的综合性舞台艺术形式。由于唱是它的主要部分,故被称为“唱剧”。
唱剧的表现手段有唱、唱白、说白、科汎 4种。唱有一定的节奏,仍保持说唱形式明快流畅的特点,所以唱剧演员必须具备娴熟的说唱技巧;说白无一定节奏,可随词意自由变化;唱白介乎说与唱之间,它的旋律与唱相似,但不受任何节奏的约束;科汎是动作与表情的统称,随着唱剧的不断完善,科汎又陆续吸收 族其他曲艺中的精华,逐步丰富起来。
唱剧曲调有“羽调”、“界面调”等。“羽调”是五声音阶的“徵”调式,雄壮、豪放;“界面调”是五声音阶的“羽”调式,凄惨、悲壮。唱剧曲调的主要节奏有18/8、12/8、4/4等,它不仅表明曲子的速度,还含有不同的情感和风格特点。如18/8的〔进阳调〕,速度很缓慢,具有宽阔、庄严的特点;12/8的〔中莫里〕,速度较缓,长于叙述和抒情;12/8的〔中中莫里〕,普通速度,轻快而喜悦;12/8的〔扎进莫里〕和 4/4的〔挥莫里〕,快速或最快速,激昂而强烈。此外尚有许多变型节奏,是从以上几种基本节奏中派生出来的。
1956年起,吉林省延边 族自治州延吉市唱剧团曾先后排演了《春香传》、《兴甫传》,并创作演出了《红姐妹》。老艺人朴贞烈、申玉花对唱剧的继承和发展,曾起过很大的作用。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任荟淇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唱剧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任荟淇;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276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