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木椁墓文化

[拼音]:Muguomu wenhua

[外文]:Timber-chambered Tomb Culture

东欧南部草原地带的青铜时代晚期文化。其地东起乌拉尔,西到第聂伯河,北起卡马河、奥卡河,南到亚速海、黑海沿岸。年代约当公元前15~前8世纪,在乌拉尔-伏尔加地区,由竖穴墓文化经波尔塔夫卡文化发展而来,继而向西发展取代洞室墓文化。20世纪初 B.A.戈罗佐夫发现。最初称为木椁墓期,作为东欧南部青铜文化的第三期。其本身大致以前13~前12世纪之交为界分为早晚两期。晚期地域扩大,形成若干地方类型。

该文化的遗址位于河岸,早期面积不大;晚期可达几十公顷,有的以土墙和壕沟防御。住所为长方形半地穴居址,也有原木或石基泥墙的地面房屋,面积25~300平方米不等。房内有土榻、窖穴和灶。间或发现畜圈。墓葬有冢,往往利用从前的旧冢。墓穴结构以一、二排原木构成的木椁为特点,但仍常见简单的竖穴。流行单人葬,死者向左屈肢,头向不一,有的以赭红土染色。随葬陶器、青铜器、食物。有的巨冢下葬有几十个死者,围绕一个老年男子埋成两圈,外圈为男子,内圈为女人和儿童。见有女子殉葬现象,证明社会已处于父系氏族阶段。发现有青铜、宝石、金银制品窖藏,表明个别人物已积聚大量财富。

陶器为手制,胎中掺耐火粘土和贝末。器形有缸形器和折肩罐。 纹饰有划纹、 窝纹、押捺的几何形纹等,部分缸形器为素面,晚期流行附加堆纹。

青铜器数量大增,种类繁多,工具有锄、镰、柴刀、锛、斧、凿、刀,武器有短剑、矛、镞,饰物有鬓环、饰牌、手镯,还有焊接的圈足、马具等。各地普遍发现铸铜遗迹、遗物,包括作坊遗址、石范、熔炉风嘴、成品和半成品窖藏等。铜料除本地采矿冶炼外,还从乌拉尔、中亚和喀尔巴阡山地区输入。晚期见有铁刃短剑,石、骨器数量减少。经济以畜牧为基础,局部地区有农业。饲养牛、马、羊、猪、狗及骆驼,种植黍和大麦,渔猎起辅助作用。

该文化与安德罗诺沃文化、法季扬诺沃文化及高加索、多瑙河地区和波兰境内的青铜文化均有联系。对金麦里文化和斯基泰文化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任芷萌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木椁墓文化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任芷萌;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27666.html

赞 ()

相关阅读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