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shengchan shehuihua
[外文]:socialization of production
分散的、互不联系的个别生产过程转变为集中的、互相联系的社会生产过程。
资本制度下的生产社会化生产社会化是从资本时代开始的。资本用机器大工业取代个体农业和手工业的过程,也就是生产社会化的过程。资本制度下的生产社会化,是在激烈的竞争中实现的一个自发的过程,主要表现在:
(1)生产资料的积聚和生产规模的扩大。由于资本积聚和集中的规律发生作用,导致生产的积聚和集中,把分散的生产资料变成了共同使用的生产资料,并且创造了一些只能由许多人共同使用的生产资料(如大型机器设备和大型运输工具)。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若干工业中心和大城市,集中了大量的工业和人口,组成了强大的生产力。
(2)个人产品变成为社会产品。由于专业化分工和协作的发展,产品也由单个人的产品变成了社会产品,成了许多劳动者、许多企业共同劳动的成果。在劳动者之间、企业之间、部门之间、地区之间乃至国与国之间结成了复杂的分工和协作关系,彼此密切依存。
(3)人口的自由流动。资本消除了各种形式的人身依附关系,建立了雇佣劳动制度,人口可以在国内外自由流动,从而保证了社会化的生产的急剧变化和迅速发展对劳动力大量需求的供给。
(4)生产日益依赖社会需要。在生产社会化的过程中,狭小的地方市场汇合成统一的国内市场,进而形成世界市场,使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在更大的范围内联结起来,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形成为一个互相密切联系的统一整体。
生产社会化的程度是社会生产力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生产社会化程度高,表明生产力水平高;反之,则表明生产力水平低。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提高生产社会化的水平。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客观上要求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社会占有,并由社会进行统一的计划管理。但是,资本生产社会化的过程是在私有制的基础上自发地进行的,这样,它就遇到了资本所有制的严重障碍,使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尤其是到了垄断资本阶段,生产社会化与资本所有制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它终将导致用生产资料的主义公有制取代资本所有制。
主义制度下的生产社会化在主义制度下,为在全社会范围内有计划地推进生产和流通的社会化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但是,生产资料的公共占有并不等于生产社会化。在经济落后的国家里建设主义,都会遇到如何“使生产在事实上社会化”(《列宁选集》第3卷,第495页)的问题。这就要求主义国家消除自然经济的影响,破除小生产的狭隘观念,广泛发展专业化分工和协作,不断提高生产社会化的程度。
发展趋势生产社会化的趋势是:社会分工愈来愈细,协作关系愈来愈密切,生产和流通日益国际化。例如,在工艺水平高的甲国制造零部件,在劳动力便宜的乙国组装;或者通过跨国公司的形式,把几个国家的资本、技术、劳动力组织起来,以取得较佳的经济效果。在资本发展的前期,生产社会化表现为生产的大型化、集中化。当代资本国家里则出现了一种新情况,即中小企业增多,大企业所占的比重减少,这是在更高程度的分工和协作的基础上产生的,是生产社会化程度提高的表现。随着电子技术的普及,信息系统更加发达,某些企业的规模(特别是象微电子工业等新兴的产业)可能继续缩小,生产趋向分散,等等。这是值得重视的一种新趋势。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安康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生产社会化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安康;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275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