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liuyi
我国奴隶社会时期学校的六门教育教学课程,即礼、乐、射、御、书、数。内容包括五礼、六乐、五射、五御、六书、九数。五礼即:“吉”礼,用于祭祀;“凶”礼,用于丧葬;“军”礼,用于田猎和军事;“宾”礼,用于朝见或诸侯之间的往来; “嘉”礼, 用于宴会和庆贺。 六乐即: “云门”、“大咸”、“大韶”、“大夏”、 “大濩”、 “大武”等古乐名。 五射即: “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白矢即箭穿过鹄的,要用力适当,恰中目标,刚刚 白色箭头。参连即先发一矢,后三矢连续而去,矢矢中的,看上去像是一根箭。剡注即箭射出,箭尾高箭头低,徐徐行进的样子。襄尺的襄读让,臣与君射,不与君并立,应退让一尺。井仪即连中四矢,射在鹄的上的位置,要上下左右排列像个井字。 五御即: “鸣和鸾”、 “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鸾、 鸣都是车上的铃铛,车走动时,挂在车上的铃铛要响得谐调。逐水曲即驾车经过曲折的水道不致坠入水中。过君表即驾车要能通过竖立的标竿中间的空隙而不碰倒标竿。舞交衢即驾车在交道上旋转时,要合乎节拍,有如舞蹈。逐禽左即在田猎追逐野兽时,要把猎物驱向左边,以便坐在车左边的主人射击。六书即六甲,是古代学童练习写字的材料。因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其中有甲子、甲戌、甲申、甲午、甲辰、甲寅,所以叫六甲。九数即九九乘法表,古代学校的数学教材。
关于六艺教育的实施,是根据学生年龄大小和课程深浅,循序进行的。并且有小艺和大艺之分。书、数为小艺,系初级课程;礼、乐、射、御为大艺,系高级课程。大艺中的礼、乐代表奴隶主阶级意识形态,乐的作用主要是配合礼进行伦理道德教育,礼重在约束外表的行为,乐重在调合内在的情感。射、御,明显属于军事性的,因为战车在当时战争中是主要武器,要掌握战车的技术,必须学射、御这两种武艺。而礼、乐和射、御又有密切联系,在进行射、御训练时,要配合礼、乐的活动。礼与乐除配合射、御的训练,还配合对鬼神的祭祀,即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可见礼、乐、射、御的训练,是为奴隶主贵族培养统治人才和军事骨干的教育目的服务的。
关于“六艺”,还有另一种解释,即指《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经”。六艺与六经的混称, 始见于司马迁的 《史记·滑稽列传》:“孔子曰:六艺于治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义。”夏、商、西周的六艺基本属于军事技艺性的,而儒家六经主要是理论知识性的。例如射、御在孔子的教学中已不占重要地位,传统六艺中的礼、乐富于鬼神迷信色彩,而孔子所讲授的古代礼乐着重在理性的阐述。因此《周礼》所谓六艺是春秋以前贵族学校的课程,和孔子及其后儒家所传授的六经已有很大区别。但六经与六艺有一定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参考书目
郑康成注、贾公彦疏:《周礼注疏》,四部备要本,中华书局。
郑司农(郑众):《周礼解诂》,见《玉函山房辑轶书》,长沙嫏嬛馆刻。
戴德:《大戴礼记·保傅》,四部丛刊本,商务印书馆。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63年6月,上海。张政烺:《六书古义》,见《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商务印书馆。
参考文章
六艺经传造句素材
六艺的由来文学
带“六艺”的诗句大全文学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义柯馨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六艺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义柯馨;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275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