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Cixi Taihou
清咸丰帝奕詝之妃,同治、光绪两朝实际较高统治者。那拉氏,祖居叶赫,故称叶赫那拉。满洲镶蓝旗人。父惠徵,曾任安徽徽宁池广太道道员。1852年(咸丰二年),被选入宫,封兰贵人。1854年,晋封懿嫔。1856年,生皇长子载淳,晋封懿妃。次年,封懿贵妃。在宫中的地位仅次于皇后钮钴禄氏。且因得咸丰帝宠幸,“时时批览各省章奏”,干预朝廷政事。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大沽炮台,占领天津, 北京。她随咸丰帝逃往热河(今河北承德)避暑山庄。次年8月,咸丰帝病死,六岁的载淳继位,年号祺祥。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肃顺等八人奉遗诏“赞襄政务”。她和钮钴禄氏被尊为皇太后,徽号慈禧、慈安,俗称分别为西太后、东太后。由于不满八位“赞襄政务王大臣”专权,11月,她与恭亲王奕?等贵族官僚在北京发动宫廷 叛变,将载垣、端华、肃顺处死,其他五人革职或遣戍,改元同治,实行两太后“垂帘听政”,自己掌握实权。史称“辛酉 叛变”或“祺祥 叛变”、“北京 叛变”。
辛酉 叛变后,慈禧太后任奕?为议政王、军机大臣,管理 各国事务衙门;依靠曾国藩、李鸿章等组织的汉族地主武装,勾结外国侵略势力,先后 了太平天国、捻军和贵州、云南、陕西、甘肃等地的苗民、 起义,使清王朝的统治得到暂时稳定。在统治集团内部洋务派和顽固派的斗争中,她一方面采用洋务派“自强”和“求富”的方针,开办一些新式工业,训练海军和陆军以加强 实力;另一方面,又支持顽固派对洋务派进行牵制,以加强深宫集权。1875年(同治十三年)1月,同治帝病死,无子。她立其四岁侄(亦系外甥)载湉为帝,年号光绪,继续与东太后“垂帘听政”。1881年(光绪七年),东太后突然死去。三年后,中法战争期间,她以奕?“萎靡因循”为由,免其一切职务,从而独揽朝政。
1886年,慈禧太后以办海军为名修葺被英法联军焚毁的清漪园(后改名为颐和园)。次年,改“垂帘听政”为“训政”。1889年,在名义上归政于光绪帝,自己退居颐和园,实际仍操纵内政和外交大权。一些中央和地方的 显宦长期唯其命是从,在其周围形成后党集团。1894年,在中日战争中,她支持李鸿章避战静守的方针,幻想列强出面干涉、调停,以致战败,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1898年,光绪帝在维新运动的影响下,采纳了 等人的建议,实行变法。从 6月11日至 9月21日的一百多天中,颁布了几十条诏令,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改革。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对此极力反对,于 9月21日发动 叛变,幽禁光绪帝,废除全部维新措施,捕杀维新派 等六人。慈禧太后宣布重新训政,并制造舆论,准备废黜光绪帝,另立新君。但由于一些地方督抚和外国使臣的反对,仍保留光绪皇帝称号,立端王载漪子溥为大阿哥(皇储)。当义和团运动兴起时,慈禧太后下令 ,但并未能遏止其势,以至其发展遍及津、京地区。1900年初,慈禧太后不得不改变策略,改“剿”为“抚”,利用义和团的反帝爱国热情,对外宣战。8月,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她携光绪帝逃往西安。再次命令 义和团,并以庆亲王奕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出面求和,在1901年9月与十一国签订了空前屈辱的《辛丑条约》。此后,为缓和国内外矛盾,消弭革命,维持统治,陆续推行“新政”,主要措施包括调整官制、整顿吏治、改定刑律、编练新军、奖励实业、兴办学校等等。1906年又宣布“预备立宪”。1908年11月14日,光绪帝死。她命立醇亲王载沣子、年仅三岁的溥仪为帝,年号宣统。次日,病死,结束了对清朝长达四十七年的统治。
参考书目
张尔田:《清列朝后妃传稿·孝钦显皇后传》,1929年印本,山阴平氏绿樱花馆。
濮兰德、白克好司:《慈禧外纪》,1911年伦敦版。1914年陈冷汰、陈贻先合译,中华书局出版。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永璐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慈禧太后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永璐;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275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