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Zhoukoudian yizhi
[外文]:Zhoukoudian Site
我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位于北京市西南周口店镇西的龙骨山上。面积 0.7平方公里,已发现属不同时期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5处;附近还发现分属旧石器时代早、中、晚期的地点 4处和动物化石地点12处。周口店遗址的发现,特别是北京人第一头盖骨的发现及稍后的文化遗物和遗迹的发现,成为古人类学研究史上划时代的事件,结束了爪哇猿人是人还是猿的旷日持久的争论,确立了人类进化过程中猿人阶段的存在。北京人用火遗迹的发现,把人类用火的历史提前了几十万年。同时,在遗址内人类三个发展阶段的化石及同期文化遗物和遗迹的发现,建立起环环相接的旧石器时代文化序列。据铀系法及古地磁等方法测定,年代为距今约70万至 1万年。1961年我国 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发现与研究周口店古人类遗址的发现始于1921年,但动物化石地点的记录则可追溯到1918年,即龙骨山南3公里处的鸡骨山地点(1929年编为周口店第6地点)。周口店人类化石及其文化研究史已有70年,大体上可分3个时期。
草创时期。1921年瑞典学者J.G.安特生等发现龙骨山的科学价值后,不久由奥地利古生物学家O.师丹斯基进行试掘,1923年又做了短期试掘,发现了两枚人牙及大量哺乳动物化石。这一发现引起各界的重视。在洛克菲勒基金会主要资助下,从1927年起开始系统发掘,当年发现一枚人牙,定名为我国猿人北京种(Sinanthropuspekinensis)。此后两年,发现了不少人类化石。1929年12月我国学者裴文中发现北京人第一个头盖骨,轰动了全世界。
鼎盛时期。从1930~1954年,周口店地区 9处古人类文化遗址有7处是在此时期发现的,共发现了200多件猿人化石和山顶洞人化石,上万件石制品,丰富的用火遗迹和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同时,还出版了30多本专著,发表了几百篇论文。在此期间,遗址发掘曾因 和 中断达十多年,直到1949年才恢复了发掘工作。1927年以来发现的全部北京人、山顶洞人化石标本和一些灵长类化石,在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在几个美国人手中弄得下落不明。
深入时期。从1954年开始到现在,主要工作在北京人遗址,进行过多次发掘,陆续有新的发现。在北京人文化性质、发展趋势、自然环境、古气候以及年代等方面,经过综合深入的研究,都取得了新进展。
北京人遗址(周口店第1地点)是周口店遗址中最重要的遗址,原是一个很大的山洞,东西长约140米,南北最宽约20米,含文化遗物的堆积厚达30多米。已发掘的部分分为17层,从第11层以上均发现有石制品和用火遗迹,人化石发现最多的是第8~9层。出土的猿人化石、石制品数量、哺乳动物化石种类之多以及用火遗迹之丰富,都是同时代遗址无法与其相比的。
已发现的北京人化石包括头盖骨 6具、下颌骨15件、牙齿157枚、股骨7段、胫骨1段、肱骨3段、锁骨和月骨各1件,还有一些面骨和头骨碎片。这些化石分属约40个个体,其中约有半数死于30岁以下。男性平均身高156厘米,女性为150厘米,脑量为915~1250毫升,平均为1088毫升。在人科分类上属直立人。
遗址里已找到5个灰烬层、3处灰堆遗存、大量的烧骨、少量的烧石,灰烬最厚的可达 6米。它表明北京人不仅懂得用火,而且有保存火种的能力。已发现的石制品,数以万计,原料均来自遗址附近,石制品多为小型器,打片方法为砸击法、锤击法和碰砧法,以砸击法为主;石片或石核多不定形;石器多数是用石片做的,且是向背面加工的,类型除石砧、砸击石锤和锤击石锤外,还有刮削器、尖刃器、砍砸器、雕刻器、石锥和球形器。早期石制品粗大,砍砸器居重要地位;中期石制品变小,尖刃器发展迅速;晚期的更趋小型化,石锥是此时期特有的类型。大体可以判明,北京猿人在这里生息长达50万年,其早期为距今70~40万年,中期为40~30万年,晚期为30~20万年。那时,周口店气候宜人,属于东亚季风古气候,有过几次干凉与湿润的周期性变化。北京人过着以采集为主,狩猎为辅的经济生活。
第13地点在北京人遗址南约 1公里处,包括二个彼此相连的洞穴和裂隙,发现有灰烬层、烧骨和少量的石器以及动物化石。石制品发现于上部红色砂质土层中。除一些石英片外,还有锤击石片,原始型尖刃器、单直刃刮削器和石核及小型砍砸器各 1件。时代相当于北京猿人文化的早期。
第15地点位于北京人遗址南70米处。地层分上、中、下三层,用火遗迹发现于中层,石制品各层均有,同时发现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其中有普氏羚羊,时代晚于北京人遗址,现归于旧石器时代中期,在周口店遗址中,是文化上承上启下的最重要的地点。出土石制品几万件,用料或类型都与北京人晚期文化接近。有大量的小石制品,使用石片较多,石器主要是用石片做的,以锤击法向背面加工的为主,偶用碰砧法和砸击法,砸击石片极少。类型有刮削器、尖刃器、石锥、雕刻器、砍砸器和石锤等。
第4地点在 15地点西,相距10米。在角砾岩堆积中发现了一些哺乳动物化石、石制品和一枚人的左上第一前臼齿。臼齿形态介于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之间,成为周口店地区古人类进化中的一个中间环节,其年代可能在距今10万年左右,稍晚于第15地点。石制品很少,性质与第15地点的类似,有锤击石片、不典型砸击石片、少数加工粗糙的刮削器和一件喙状尖刃器;另外还发现薄灰烬层和烧骨。与其同时的还有第 3地点和第22地点。
山顶洞遗址在龙骨山顶,1933年和1934年发掘,经测定年代距今2~1万年之间,是一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重要遗址。遗址分洞口、上室、下室和下窨四部分,上室住人,下室是墓地。发现有完整头骨 3具、头骨碎片3块、下颌骨 4件、残下颌骨3件、零星牙齿数十枚、脊椎骨和肢骨若干件,分属10个个体。男性老年、中年或壮年各 1个,女性中年3个,青年1个,不明性别的青少年1个以及5岁和初生婴儿各1个。其中青年女人、中年女人和老年男子 3具完整头骨均发现于下室,尸骨上撒有赤铁矿粉和多件装饰品随葬。石制品数量很少,仅25件,有砸击石片、锤击石片、砍砸器和刮削器。制作方法和北京猿人相同;鹿角棒和骨针各 1件,骨针残长82毫米,刮磨得很光滑,针眼是挖刮的;各种装饰品141件,有钻孔小砾石1件,各种穿孔的兽牙125件,穿孔的海蚶壳 3件,钻孔青鱼眶上骨1件,刻道的骨管4件和钻孔石珠7件。石珠大小相近,直径6毫米左右,磨制精巧。这些装饰品有的成组出土于头骨附近,有的呈半圆形排列, 推测是成串的头饰或项饰。这些遗物反映了当时手工业有相当的发展,人们有了爱美的习俗;文化成就达到较高的水平。
保护1953年我国科学院成立了周口店工作站、1983年改名我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周口店遗址管理处,负责遗址的保护、绿化和陈列展览。1989年7月1日,在 中央和 领导批示下,北京市 办公厅发出《关于划定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保护范围的通知》,正式划定了 2平方公里为遗址的保护范围,范围内破坏遗址和污染环境风貌的工厂企业停止生产,搬迁他处。
参考文章
周口店遗址的简单介绍建筑与名胜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韵来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周口店遗址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韵来;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27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