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我国原始农业

[拼音]:Zhongguo yuanshi nongye

[外文]:Chinese primitive agriculture

我国远古时代,在种植业和畜牧业发生后到进入阶级社会前,人类为谋取食物和其他生活资料而进行的经济活动。这种经济活动使人类从攫取经济转变为生产经济,开创了人类积极干预自然过程的历史。原始农业作为农业的第一个历史形态,它的特点是:生产工具以石质和木质为主,广泛使用砍伐工具,刀耕火种,实行撂荒耕作制,种植业、畜牧业与采集渔猎并存。据现有资料,我国原始农业早在距今8000年以前已在某些地区发生。在中原地区,它大体结束于距今4000年左右夏王朝建立之时,基本上与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相始终,后期已进入铜石并用时代。

特征

我国是世界上农业发生最早的地区之一,也是主要的作物起源中心之一。许多重要的作物如稻、粟、黍、大豆、 、经济林木和茶、漆等,都是我国首先栽培的。我国在原始时代畜牧业已有发展,已驯养了猪、狗、羊、牛、马、鸡等六畜,它们的野生祖先在我国绝大多数可以找到。我国是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

各地原始农业遗址发现了不少石斧、石锛,表明我国和世界其他地区一样,实行过“砍倒烧光”的耕作方法和撂荒耕作制;但以木、石、骨、蚌为质材的锄、铲、耒、耜、等翻土工具出现相当早,尤以使用耒耜为特色,表明我国较早由迁徙的刀耕农业转为定居的锄耕农业。这与我国在平坦疏松而森林较少的黄土地区和江河两岸的冲积平原发展农业有关。但无论是较早的洞穴遗址、山前遗址或稍后的江河两岸阶地和台地遗址,都不属于在大河泛滥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灌溉农业。

我国大多数地区的原始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南方多种稻,北方多种粟黍;家畜饲养处于次要的辅助地位,一般以养猪为主;采集和渔猎仍是获取生活资料的重要手段,形成农牧采猎相结合的格局。北部和西部以牧养马牛羊为主的游牧部落形成较晚。这种情况以及古史传说都表明:我国是从采集经济直接进入农业经济,其间没有经历畜牧业经济阶段。

各地区的原始农业黄河流域

这一地区已知的最早的农业文化是距今七八千年前的河南裴李岗文化和河北磁山文化,都位于黄土高原与黄河下游平原交接的山麓地带,拥有种类齐全的农具,已进入锄耕农业阶段。距今七千到五千年的仰韶文化时期的农业遗址遍布黄河流域,其中有几万以至几十万平方米的定居农业村落。距今五千到四千年的龙山文化表明,定居的锄耕农业又有了进一步发展。黄土地区春旱多风、降雨集中于秋季,因而发展了以粟黍为主的旱地农业在磁山遗址发现了迄今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粟和家鸡遗骨。甘肃大地湾和西安半坡遗址则发现了我国最早的蔬菜种籽。裴李岗、磁山文化已饲养猪、狗、鸡,仰韶文化有栏圈等设施,可能已饲牛。龙山文化又增加了山羊、绵羊等家畜。

在山东和江苏北部,与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年代相当或稍晚的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和山东龙山文化,是与周围地区有密切联系,并具有相对独立起源的发达的定居农业文化。

黄河上游的甘肃、青海、宁夏等省,在中原地区原始农业影响下出现的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也是以种植业为主的文化。齐家文化的畜牧业比中原地区还要发达,形成了适于放牧的羊群。齐家文化以后的火烧沟文化逐步过渡到以畜牧为主,成为该地区后来出现的游牧文化的先驱。

长城以北和甘肃、青海以西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虽然多数或多或少包含了细石器,但经济类型却很不相同。其中一部分是以种植业为主,农牧采猎相结合。如以后成为东胡和匈奴活动中心的辽河上游西喇木伦河、老哈河流域和河套地区,这一时期都呈现定居农业文化面貌。另一部分以渔猎经济为主。只有典型的沙漠草原区的某些遗存,出土物中细石器占绝大多数,可能是属于游牧经济的。我国迄今最早的栽培麦遗存是在距今3800年左右的新疆古墓沟墓葬中发现的。

长江流域

同黄河流域一样,也是我国农业文化的摇篮。与高温多雨、河湖密布的自然条件相适应,这里较早发展了以稻为主的水田农业。距今将近70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和浙江桐乡罗家角遗址,出土了世界上迄今最早的栽培稻遗存。河姆渡遗址还出土大量骨耜(见彩图),表明当时已进入耜耕农业阶段;薏苡和葫芦的出土则提早了这两种作物为人们所知的栽培历史。继河姆渡文化以后,经过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距今5300~4250年),出现了新的农业工具种类,水田耕作技术有了重大进步。该地区除饲养猪、狗、羊等外,还比较普遍饲养水牛。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出土了以家蚕丝为原料的织物──绢片、丝带和丝线,在我国和世界上都是最早的记录。在长江中游的湖北、湖南、四川等省的大溪文化和屈家岭文化,也有比较发达的稻作农业。

南方地区

广东、广西、福建、江西等省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一般发现于洞穴中,并往往叠压在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层之上。距今九千年以上的广西桂林甑皮岩遗址,出土了磨光石斧、石锛和短杵形石杵等农业工具和迄今国内外最早的家猪遗骨,陶器亦已出现,可作为早期原始农业遗址的代表。在这以后的发展中,形成了河流两岸台地(岗地)和沿江沿海贝丘遗址这两种主要类型的农业文化,前者经济面貌与长江流域大体相似,后者农业虽已发生,但捕捞业在很长时期内是主要的生产部门。

此外,在云南、贵州、 、台湾,都发现了距今三四千年以前的原始农业遗址。

关于原始农业的传说

在我国古史传说中,紧接着“作结绳而为罟,以田以鱼”的庖牺氏之后,是所谓“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的神农氏(《周易·系辞下》)。神农氏的主要功绩是在“尝百草”过程中发明了谷物的种植,使人们开始摆脱“采树木之实,食嬴之肉”的生活(《淮南子·修务训》),又发明了制陶、纺织、医药等等。这是原始农业发生和确立的反映。

又传说烈山氏的儿子柱当了农神稷,能“殖百谷百蔬”,“舜勤民事而野死”(《国语·鲁语》)。这是中原地区先民曾从事刀耕火种所留下的史影。

在有关黄帝的传说中提到,当时人们不但“艺五种”,“时播百谷草木”,而且“淳化鸟兽虫蛾”(《史记·五帝本纪》)。这是古史传说中关于驯养动物的最早记载,其中虫蛾当系指蚕一类经济昆虫。当时人们已“服牛乘马,引重致远”(《周易·系辞下》),把大牲畜用于驾挽骑乘了。

黄帝时代“破增薮,焚沛泽”(《管子·揆度》),进一步开发低洼沼泽地,防洪排捞问题遂日益突出。活动在黄土高原与华北大平原交接地区的共工氏,是古史传说中最早用筑堤堵截的方法同洪水作斗争的部首领,其子句龙被祀为“社”──土地神。至尧舜时代,洪水为患更严重,鲧继续用堵塞法治水失败,其子禹改用疏导法治水成功,此时人们致力田间沟洫的建设,农业获得巨大发展。

农业的出现,导致历法的产生。少皋氏以诸鸟氏司“分、至、启、闭”的传说(《左传·昭公十七年》),是上古时代实行物侯历留下的痕迹。继物侯历以后,又曾“以火纪时”(《左传·襄公九年》)。观察日月运行推算历法据说始于黄帝和尧舜时代。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开霁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我国原始农业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开霁;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27279.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