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桥社

[拼音]:Qiaoshe

[外文]:Drücke,Die

德国表现主义的美术社团。1905年成立于德累斯顿。桥社一词是由施米特-鲁特勒夫从尼采的《查拉图什特拉如是说》一书中引用过来。建议作为社团的名称的,其含义是联结一切革命的和活跃的成分,通向未来。发起者是德累斯顿理工学院建筑专业的学生E.L.基希纳、E.黑克尔、E.布莱尔、K.施密特-鲁特卢夫。他们酷爱绘画,凭着年轻人的乐观主义和改革社会、改革艺术的信念自由结社。1906年发表宣言,号召“所有的青年团结起来,共同向顽固的旧势力争取活动和生存的自由”。桥社的创始者们也怀有F.卡夫卡的信念:目的虽有,道路却无,所谓路者,唯徘徊耳。参加桥社的还有E.诺尔德、O.米勒、佩希施泰因。

桥社的活动主要有:印刷画家设计的明信片、广告画和展览目录,赠送给会员和支持社团的人;定期举行展览等。1906年10月,桥社在德累斯顿举行了油画展。1906年12月至1907年1月,举行版画展。1907年举行巡回画展。1908年桥社邀请野兽主义画家荷兰人K.van 登根在德累斯顿举行展览。1912年桥社画家参加在科隆举行的画展。1913年桥社因内部观点不一致导致分裂。

桥社主张创作者与欣赏者处于平等的地位,试图建立一个把生活和创作融合在一起的组织。画家互相作模特儿。他们到工人区体验工人们纯朴的感情,以表示对资本社会的鄙视和反抗,表示与传统文明决裂。宣扬艺术不只是具有自身的独立价值,而且还有为了人生需要、满足生存需要的目的。不少画家画风景和 ,表现人和自然的原始性,歌颂性解放,反抗资产阶级虚伪的道德观。在形式上求平面感和装饰性,注意线的表现力。桥社的艺术家们有共同的美学追求和大致相近的风格。一般说来,喜欢采用激昂、狂放的语言。但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个性。基希纳善于直接表现自己对生活的敏锐感受,黑克尔的风格抒情,施密特-鲁特卢夫的构图大胆有力,米勒的色调柔和细致,有梦幻感和音乐的特质。桥社作为一个社团之所以不能持久存在下去,因为他们的纲领虽有革命的愿望,但含有小资产阶级空想和脱离实际的特点,所以一旦愿望不能付诸实践,乃产生退缩和颓唐的情绪。此外,在立体派、未来派等新思潮前面,桥社成员意见不一,必然会分道扬镳。

桥社的活动对德国表现主义运动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翔宇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桥社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翔宇;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27266.html

赞 ()

相关阅读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