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Yilang lishi
[外文]:history of Iran
伊朗 共和国位于亚洲西南部,大部分在伊朗高原上。西与土耳其和伊拉克接壤,北接苏联和里海,东与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交界,南濒波斯湾和阿曼湾。历史上向为东西方重要通道。面积164.5万平方公里。人口4340万(1986),其中波斯人约占46%,阿塞拜疆人占22%,库尔德人占9%。95%以上的居民信奉 教,其中什叶派占90%以上。官方语言为波斯语。首都德黑兰。(见彩图)。伊朗意为“亚利安人之地”。我国人和欧洲人长期以伊朗西南的波斯(今法尔斯)为伊朗的全称。1935年波斯正式改国名为伊朗。
史前伊朗新近的考古发掘在伊朗西部发现旧石器时代中期的人类遗址(距今约10万年)。伊朗的旧石器时代约结束于公元前12000~前10000年。约在公元前第6千纪,新石器时代的伊朗居民已经饲养牲畜,栽培作物,使用彩陶和磨光石器。公元前第4~前第2千纪,伊朗进入铜石并用时期。公元前3000年后彩陶为灰黑陶所代,铜制武器和装饰品多样化。
埃兰王国埃兰人居住在伊朗高原西南卡伦河流域,以苏撒为中心。公元前第3千纪上半期,埃兰人原始公社解体,开始出现国家。王位继承初依母系原则,传甥不传子,嗣改兄终弟及,后渐为父子相传。埃兰人同两河流域常有贸易往来和战争,因而受苏美尔、巴比伦、亚述文明的影响。公元前第2千纪末,埃兰国势强盛,向外扩张,公元前1176年攻陷巴比伦。公元前639年,为亚述人所灭。其地先后为亚述、米底所占,公元前6世纪中叶成为波斯帝国的一个行省。
米底王国米底人属印欧语系,大部分分布于扎格罗斯山以东。公元前9~前8世纪,逐渐形成国家。米底起初常受亚述攻击,公元前7世纪时国势渐强。公元前6世纪初征服伊朗西南部的波斯人。公元前612年,米底同新巴比伦王国结盟,攻占亚述首都尼尼微,灭亚述帝国。公元前 6世纪初,米底奄有安纳托利亚东部、乌拉尔图,以及伊朗西部、东部和西南部。公元前550年为居鲁士二世所灭,臣属波斯帝国。
古代伊朗人的宗教信仰是自然崇拜和多神。约公元前7~前6世纪,伊朗宗教改革家琐罗亚斯德创立琐罗亚斯德教(即祆教)。其教义认为,世界上充满善恶两种势力的斗争,行善者死后得善报,行恶者死后得恶报。
波斯帝国波斯人属印欧语系,初以部落形式居住在伊朗高原西南部。公元前 6世纪初为米底征服。公元前550年,居鲁士二世推翻米底的统治,建立了阿契美尼德王朝,继而先后征服小亚细亚的吕底亚、爱琴海东岸各希腊城邦、新巴比伦王国,复进军中亚。公元前525年,冈比西斯二世(公元前529~前522在位)征服埃及。此时波斯疆域包括伊朗、小亚细亚、两河流域、巴勒斯坦、埃及和中亚河中地区,形成一个地跨亚非两洲的奴隶制帝国(见波斯帝国)。
由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公元前522年爆发了由祭司高马达领导的起义。王族将领大流士一世 起义之后,重新统一全国。他继续扩张,征服中亚北部和印度北部,夺取黑海和爱琴海附近一带地方;同时实行改革,设置常备军,建立庞大官僚机构,划分省区,修建驿道,以加强中央对各地的控制。帝国达到极盛时期。公元前 500年,以小亚细亚希腊城邦米利都 为导火线,爆发了长期的希波战争。战争中波斯屡败,之后只得撤出爱琴海。此后,统治阶级内讧不已,国势日衰。公元前334年,马其顿王亚历山大大帝东侵,至公元前330年攻陷波斯重要城市苏撒、波塞波利斯和厄克巴坦,继而征服波斯全境,劫掠 ,给波斯人民造成极大灾难。
亚历山大帝国和塞琉西王国的统治亚历山大在波斯除保留旧有的某些统治体制和笼络原来的统治阶级外,积极推行“希腊化”的殖民统治。他在经济中心和军事要地建立许多希腊式城市,鼓励希腊士兵同当地女人通婚。希腊士兵、商人纷纷东来,希腊的语言、文化和生活习俗也流行于西亚。
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大帝死后,他所建的帝国分裂,其部将塞琉古夺得帝国东部广大地区,于公元前306年称王为一世。塞琉西王国全盛时疆域包括小亚细亚、叙利亚、两河流域、伊朗和中亚的巴克特利亚,为东西商路所经之地。东西方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塞琉西经济的繁荣。塞琉西王国继承亚历山大的政策,力图使亚洲希腊化。公元前3世纪中叶,王国东北部的帕提亚和巴克特利亚(大夏)相继独立,塞琉西王国屡图恢复,均未成功。公元前 129年安条克七世(公元前139/前138~前129在位)为帕提亚战败后,塞琉西王国在幼发拉底河以东之地尽失。西部地区也为埃及和罗马侵夺,所余领土叙利亚于公元前64年为罗马征服。
帕提亚帝国帕提亚位于伊朗高原,里海东南。公元前3世纪前期,来自北方的游牧部落帕尔尼人进入帕提亚。公元前247年,他们的首领阿萨息斯推翻塞琉西王国的总督,自立为王。我国史书以该王国创建者之名名其国,称之为安息(见帕提亚帝国)。
帕提亚王国起初尚奉塞琉西王国为宗主,到米特拉达梯一世(约公元前171~前138在位)时,乃完全脱离塞琉西王国而独立,并占领米底和巴比伦,兼并巴克特利亚的马尔吉安纳。米特拉达梯二世(公元前123~前88在位)时,帕提亚征服亚美尼亚,进占小亚细亚东部,阻止罗马对西亚的扩张,双方大体以幼发拉底河为界。帕提亚时期奴隶制生产关系仍占主导地位。农业、手工业、商业有一定发展。王权比较薄弱,贵族有权废立国王,争位之事时常发生。由于同罗马的长期战争,以及贵霜帝国在东面的侵扰和王朝的内讧,帕提亚帝国从公元 1世纪以后逐渐衰落,224年被法尔斯的阿尔达希尔一世推翻,后者建立了萨珊王朝,称王(224~241在位)。
萨珊王朝萨珊王朝奄有帕提亚帝国的全部版图,又向东扩张领土至印度河中上游。这时奴隶制逐渐向封建制过渡,在农业和手工业中有些获释奴隶可支配部分生产品。农村公社内部分化,出现封建剥削关系的萌芽,破产农民逐渐沦为大土地所有者的依附农民。琐罗亚斯德教占主导地位,宗教僧侣对王位继承和其他政务都拥有一定权力。对当时社会政治的不满情绪转而以异端宗教的形式表现出来。摩尼(216~约276/277)创立的摩尼教,继承琐罗亚斯德教的善恶斗争二元论,并吸收 教及佛教等教义,主张苦行,但反对剥削压迫,在中下层民众中广泛传播。该教后为巴赫拉姆一世(273~276在位)压制,摩尼被杀, 流亡国外。5世纪末,伊朗发生了反封建奴役的玛兹达克运动,结果遭到萨珊王朝 。此后,库斯鲁一世(531~579在位)在政治、军事、财政、经济方面进行改革,以加强王权,巩固统治。萨珊王朝同罗马帝国和拜占廷帝国进行了长达数百年的战争,双方互有胜负。在东面,伊朗先后受到哒人和突厥人的侵扰。由于连年对外战争,国内矛盾加剧。7世纪30年代阿拉伯人统一阿拉伯半岛后,向外扩张,于642年击溃伊朗军。651年萨珊王朝亡,伊朗全境为阿拉伯人征服。
阿拉伯帝国统治下的伊朗伊朗被征服后,成为阿拉伯帝国的一个行省,封建化进程仍在继续。经过相当长的时间,伊朗人民逐渐改信 教。当时大批阿拉伯人移居伊朗,与伊朗人通婚。阿拉伯文化吸收了水平较高的波斯文化中的许多因素,而波斯文化也带上了 教的色彩。8世纪中叶,呼罗珊爆发了伊朗奴隶出身的阿布·穆斯利姆领导的反对倭马亚王朝统治的起义。阿拉伯大地主阿布·阿拔斯(750~754在位)利用这次起义,推翻了倭马亚王朝,于750年建立阿拔斯王朝。762年阿拔斯王朝迁都巴格达。由于伊朗人在起义中所起的作用以及阿拉伯帝国政治中心东移,伊朗在阿拔斯王朝中的影响显著增加。伊朗人巴尔马克家族3代先后任哈里发的大臣,成为实际统治这个帝国达半世纪之久(752~803)的世家。
阿拔斯王朝时期,伊朗经济有所发展,但由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从8世纪后期起伊朗境内的起义即连续不断,规模较大的有70~80年代呼罗珊的蒙面人起义,816~838年阿塞拜疆的巴贝克起义。
纷争割据的伊朗从9世纪起,阿拔斯王朝中央权力日渐衰落,在伊朗境内及其邻近地区,相继出现一些独立或半独立的地方封建王朝,与巴格达分庭抗礼,有时甚至威胁到哈里发的存在。820~872年塔希尔王朝统治呼罗珊;9世纪后期,萨法尔王朝据有呼罗珊、赫拉特、克尔曼、法尔斯、伊斯法罕等地;874~999年萨曼王朝统治呼罗珊、塔巴里斯坦、赫拉特和中亚的河中地区,而以布哈拉为中心。突厥人在阿富汗建立的伽色尼王朝(962~1186)推翻萨曼王朝后,继续扩张,统治范围包括呼罗珊、塔巴里斯坦、河中地区和印度北部。控制伊朗西部的则是巴格达的布韦希王朝。这些封建王朝之间争战不已,造成很大破坏,但在各自统治地区,也兴建公共工程,延揽文人,奖掖学术,形成 文化的多中心。A.费尔多西以波斯文写作的长篇史诗《王书》(或《列王记》),叙述神话中伊朗英雄的动人故事和伊朗各族人民争取独立的斗争,就是在这一时期写成的。
塞尔柱突厥人的统治11世纪初,塞尔柱突厥人由中亚来到呼罗珊,于1055年进入巴格达,取代布韦希王朝的统治。进而征服叙利亚,打败拜占廷帝国,建立起一个东起中亚、西迄博斯普鲁斯海峡,包括伊朗在内的塞尔柱帝国。伊朗境内的一些小王朝,或者被灭,或者臣服于塞尔柱王朝。
塞尔柱王朝重用伊朗人。阿尔普-阿尔斯兰(1063~1072在位)及其子马利克沙(1072~1092在位)都依靠波斯血统的首相尼扎姆·穆勒克综理政务。尼扎姆·穆勒克曾改革行政、经济,设立学院,宣扬正统的 教义。王朝实行称为“伊克塔”的军事采邑制,军事长官拥兵坐大,形成封建割据,帝国不久即告分裂。12世纪末,花拉子模王国夺取伊朗东北部,13世纪初占领伊朗全境。
蒙古的侵略和伊儿汗帝国成吉思汗于1219年率军西侵,在征服花拉子模和中亚其他地区后,又 了呼罗珊、亚美尼亚、阿塞拜疆、格鲁吉亚等地。成吉思汗之孙旭烈兀于1258年攻占巴格达,灭阿拔斯王朝,以伊朗为中心建立伊儿汗王朝。伊儿汗帝国的蒙古人逐渐接受了 教,并任用伊朗人为行政官吏。在合赞汗(1295~1304在位)和完者都(1304~1316在位)统治期间,帝国曾有一个短暂的兴盛时期。合赞汗修建道路,厘订税制,鼓励开荒,编纂法典,设立学校、医院和天文台,使遭到严重破坏的经济逐渐恢复。
14世纪30年代以后,伊儿汗帝国复陷于分裂。呼罗珊、马赞达兰等地发生农民和城市贫民起义,军事将领纷纷据地自立。在阿塞拜疆、伊拉克有哲拉伊尔国家(1336~1441),在法尔斯、克尔曼、库尔德斯坦有穆扎法尔国家(1313~1393),在呼罗珊有沙尔别达尔国家(1337~1381),相继独立。这些国家后来或为帖木儿灭亡,或为黑羊王朝推翻。
帖木儿的侵略西察合台汗国的封建主帖木儿(1336~1405在位)在夺取中亚地区后,开始西侵。1380~1393年征服伊朗全境,继而攻占美索不达米亚,入侵北印度,于1402年打败奥斯曼帝国的军队。1405年帖木儿死后,他的帝国迅速瓦解,统治范围只限于河中地区和伊朗东部,伊朗的西部和中部则为土库曼的黑羊王朝(约1375~1469)所占有。1467~1468年,白羊王朝先后战败黑羊王朝和帖木儿后裔阿布·赛义德,遂统治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库尔德斯坦和伊朗东部。1502年,白羊王朝为萨非王朝所灭。
萨非王朝萨非家族兴起于阿塞拜疆的阿达比尔地区。1502年,伊斯梅尔一世灭白羊王朝,建萨非王朝,据有伊朗中部和西北部。其后又取得两河流域下游地区和伊朗南部。1510年他战败占据呼罗珊的乌兹别克汗。萨非王朝极盛时版图还包括阿富汗的坎大哈、赫拉特。萨非王朝与奥斯曼帝国曾长期进行战争。阿拔斯一世初期,曾割让大片土地给奥斯曼帝国。1597年阿拔斯战败乌兹别克人,1603年起对奥斯曼帝国发动攻势,收复了全部失地。1639年双方订约,巴格达属奥斯曼帝国,埃里温属伊朗。这次划定的疆界直至19世纪基本未变。
萨非王朝以什叶派 教为国教。阿拔斯一世励精图治,促进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他削弱土库曼部落上层分子的经济、军事权势,创建常备军,加强王权。1515年葡萄牙人占领了霍尔木兹,在那里构筑要塞,设立商站。1623年伊朗与英国联合从葡萄牙人手中夺回霍尔木兹,英国人取得在伊朗设立商站、商品免税进口等特权。1645年荷兰人获得在伊朗收购蚕丝、免税输出的权利。17世纪末,萨非王朝日益衰落。1709年阿富汗吉尔扎部落在米尔·维斯领导下起而反抗伊朗在坎大哈的统治,打败伊朗军,取得独立。1722年米尔·维斯之子马赫穆德率军攻入伊朗,占领伊斯法罕,伊朗国王侯赛因一世退位,马赫穆德自立为伊朗国王。阿富汗人的入侵遭到伊朗人民的抵抗,俄国、土耳其也乘机侵夺西北边境,伊朗陷于分裂混乱。侯赛因一世之子塔赫马斯普二世(1722~1732在位)逃至马赞达兰,图谋恢复。后呼罗珊的阿夫沙尔部落首领纳迪尔率军把阿富汗人逐出伊朗,又从土耳其人手中夺回全部失地,于1736年自立为伊朗国王,改称纳迪尔沙,是为阿夫沙尔王朝(1736~1796)。1736~1739年间,纳迪尔沙率军侵占阿富汗和印度北部,大肆劫掠。1747年纳迪尔沙被暗杀,内部争乱,其孙沙赫·鲁赫据有呼罗珊,直至1796年为卡扎尔王朝所灭。伊朗的南部和西部则为桑德王朝(1750~1794)所统治。后来卡扎尔部落的阿迦· 汗(1779~1797在位)取代桑德王朝,建立卡扎尔王朝,并控制了伊朗全境。
欧洲国家对伊朗的侵略卡扎尔王朝初期,西方列强加紧在伊朗争夺权势。1801年俄国兼并格鲁吉亚。两次英国-伊朗战争的结果,伊朗除赔款外,并割让里海附近的一些地区,同意不在里海设置海军,给俄国商人以优惠特权。1856年,因赫拉特问题,伊朗同英国发生战争,伊朗战败,承认阿富汗独立(见英国-伊朗战争)。此后法国、奥地利、美国等相继强迫伊朗订立不平等条约,取得领事裁判权和贸易特权。19世纪下半叶,英、俄攫取了在伊朗采矿、筑路、设立银行、专卖商品、训练军队等特权。由俄国人担任军官的哥萨克旅(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扩编为师),成为俄国干涉伊朗内政的工具。英波石油公司(1935年更名为英伊石油公司)夺取了大量的石油资源。1907年英、俄两国为共同对付德国, 伊朗革命,又相互勾结划分了在伊朗的势力范围:北部属俄国,南部属英国,中部为缓冲区。
伊朗人民反封建统治和外国侵略的斗争从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随着欧洲列强侵略的深入,伊朗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同时社会经济衰落,封建统治集团专横残暴,人民受着双重压迫。1848年爆发了赛义德·阿里· 领导的巴布 起义。首相米尔扎·塔吉汗的改革亦因封建贵族、宗教界上层分子的反对而失败。1891~1892年掀起的声势浩大的烟草工人 ,迫使国王取消了给与英国公司的烟草专利权。1905年,在俄国革命影响下,伊朗发生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国王被迫于1906年召集议会,制定 。由于国内外反革命势力联合 ,革命终于失败。1911年12月,议会被解散, 重新落入反动封建贵族手中(见伊朗革命)。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和战后初期的伊朗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伊朗宣布中立,但国土成为俄国、英国和土耳其、德国战争的场所。到1917年,俄、英实际上已分别占领伊朗北部和南部。伊朗人民奋起反抗,在吉朗的“森林人”以游击战打击俄国占领军。大战结束后,英军仍留在伊朗,至1918年年中已控制伊朗全境。1920~1921年,阿塞拜疆、吉朗、呼罗珊等地都发生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专制的革命运动;其中以吉朗的革命运动规模较大,成立了吉朗共和国。1921年2月,哥萨克师的军官礼萨汗发动 叛变,夺取 ,自任陆军大臣。1925年议会废黜卡扎尔王朝国王,立礼萨汗为国王(1925~1941在位),称礼萨沙·巴列维,建立巴列维王朝。
巴列维王朝初期的内政外交王朝初期,礼萨沙·巴列维采取了一些发展社会经济和文化教育的措施。他以武力消灭部族力量,解散部族武装,加强中央集权;建设由里海至波斯湾的铁路;与英波石油公司重订协议(1933),增加伊朗税收。此外还改革司法、习俗,兴建学校、医院,划定地区安置游牧部落定居。另一方面,礼萨沙·巴列维实行个人 ,残酷迫害进步人士。1929~1939年间,许多地方发生 运动,农民起义和游牧部落的 接连不断。
巴列维王朝注意维护国家 和改善与邻国的关系,先后与土耳其、阿富汗、伊拉克缔结了共同安全条约和互不侵犯条约。1921年与苏俄订约,废除了沙俄以不平等条约在伊朗攫取的权益。1927年宣布废除与外国订立的不平等条约;1928年废除外国在伊朗的领事裁判权,实行关税自主。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伊朗战前,伊朗与德国关系较密切。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后,英国和苏联于8月出兵伊朗。礼萨沙·巴列维退位,其子 ·礼萨·巴列维继位(1941~1979在位)。1942年1月,英国、苏联和伊朗订立同盟条约,英、苏承诺尊重伊朗的 、独立和领土完整,在战争结束后6个月内撤出驻军,伊朗则在运输方面提供方便。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亦向伊朗派驻军队,协助运输军事物资。1943年9月,伊朗对德宣战。大战结束后,美、英军先后撤出;苏军迟迟未撤,并支持伊朗人民党于1945年12月成立的伊朗阿塞拜疆自治 。经过谈判,苏军于1946年5月撤出。同年12月阿塞拜疆自治 被推翻。但此后该地区仍保留若干自治权。
石油国有化运动和美国的干预1951年,民族阵线领导人 ·摩萨台出任首相,宣布实行石油国有化,因而与英伊石油公司发生争议。英国和美国向伊朗施加压力,企图迫使伊朗让步。1953年8月,国王试图解除摩萨台职务未成,被迫出走。几天后,在美国支持下亲国王势力逮捕了摩萨台,国王返回伊朗。1954年8月,伊朗同外国石油公司财团达成协议,将石油公司归还外商。此后巴列维王朝在美国帮助下扩充军备,设立秘密警察机构国家安全局(萨瓦克),实行 统治。1955年伊朗参加巴格达条约组织(见中央条约组织)。
巴列维王朝的覆亡礼萨·巴列维为了巩固其王朝的统治,利用石油收入和美国援助,推行社会经济发展计划。60年代初,他提出进行“白色革命”,其中包括 ,工人在企业中入股分红,给女人选举权,建立卫生队,发展工业、交通和文教事业等。但由于计划过大等原因,造成经济严重失调。同时,城市人口激增,通货膨胀,物价上涨,贫富悬殊加剧,各种社会矛盾激化。自1977年下半年起,各地反 动乱不断升级,到1978年下半年达到 。1979年1月,国王被迫出国。2月1日,因反对国王而流亡国外的伊朗什叶派领袖阿亚图拉·鲁霍拉·霍梅尼返回国内,任命迈赫迪·巴扎尔甘为 ,组织临时 。2月11日,国王任命的沙普尔·巴赫蒂亚尔 倒台,巴列维王朝遂亡。4月1日,霍梅尼宣布成立伊朗 共和国。12月举行公民投票,通过了新 。 规定,以什叶派 教义为立国准则;霍梅尼作为终身宗教领袖,在行政、立法、司法及军事方面拥有较高权力;总统和议会由普选产生。
共和国成立后的伊朗共和国成立之初,伊朗经济形势逆转,政局动荡。库尔德、土库曼等少数民族要求自治,发生武装反抗。政界高层人士中,以总统阿布·哈桑·巴尼萨德尔(1980年当选)为代表的温和派同 共和党的原教旨主义者在内外政策上斗争激烈。1981年6月,巴尼萨德尔被霍梅尼免黜,后流亡国外。新总统 ·阿里·拉贾伊和新 ·贾瓦德·巴霍纳尔及其他高级官员迭遭暗杀。同年10月, 共和党 霍贾托利斯拉姆·阿里·哈梅内伊当选总统,米尔·侯赛因·穆萨维就任 。以后局势渐趋稳定,反 组织均遭严厉 。 放宽对经济的管制,工农业生产亦稍回升。
在对外关系上,霍梅尼强烈反美,对苏联亦不信任。1979年11月,伊朗扣押美国人质,至1981年1月两国始达成释放人质的协议。1983年,伊朗取缔人民党,驱逐苏联外交官;但同苏联的经济关系仍较密切。伊朗宣称要输出革命,使一些邻国疑惧。伊拉克同伊朗在边界、民族、宗教问题上,久有争议。1980年9月,伊拉克出兵伊朗,两伊战争爆发。1981年9月以后,伊朗反攻,收复大部分失地,于1982年,7月攻入伊拉克境内。1983年下半年起,双方互相空袭对方城市、石油设施和波斯湾的油轮。战争主要在两国边境地区进行,长期相持不下。1988年8月20日双方停火。
历史上伊朗与我国的关系公元前119年,张骞再度出使西域,了解到安息的一些情况,其副使曾至安息。此后安息亦遣使来我国,赠送礼物。当时我国丝绸经中亚、西亚运至欧洲,伊朗即丝绸之路所经之地。公元97年班超的副使甘英曾到达波斯湾。148年安息王子安世高到洛阳,翻译佛经。后来,祆教(即琐罗亚斯德教)和摩尼教也传入我国。萨珊王朝时,波斯多次遣使北魏。随着交往的频繁,伊朗的许多植物(如胡桃、安石榴等)、矿物(如硼砂、琥珀等)传入我国,由我国传至伊朗的则有桃、杏、硝石、纸等。唐宋时,许多波斯人来我国贸易,有些波斯人后裔曾在我国担任官职。13世纪,我国的印刷术传至伊朗,再由伊朗传入欧洲。15世纪初,郑和下西洋,曾到霍尔木兹。萨非王朝的阿拔斯一世曾延聘我国陶瓷匠人到伊朗传授技术。波斯绘画的题材技巧,瓷器、金银器皿、织锦的制作和图案,都受到我国的影响,而又融合波斯传统,别具一格。1971年8月16日伊朗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景彰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伊朗历史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景彰;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270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