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拼音]:Zhonghua Renmin Gongheguo minzu quyu zizhi zhidu

[外文]:system of national regional autonomy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行使自治权的制度。它是《我国 》规定的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和重要 。

历史发展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了统一的国家和历史文化。由于历史的原因,各民族形成了交错聚居和杂居的分布状态,汉族不仅在全国,而且在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也占多数。虽然历史上民族间存在着不平等,出现过隔阂,但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上的交流从未中断,政治上的统一日益加强。为了消除民族压迫,实现民族平等、团结,建立统一的国家,我国 党遵循 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在新 革命过程中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的主张,并于1941年由陕甘宁边区 在关中正宁县建立了 自治乡,在城川建立了蒙古族自治区。1947年建立了第一个省级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1949年9月,在我国人民 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经过各民族代表的充分讨论,认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各民族在国内实行平等、团结、联合的最适当形式,在《我国人民 会议共同纲领》和后来制定的《我国 》中,把它作为国家的基本国策和重要 确定下来。1955~1965年,新疆维 自治区、宁夏 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和 自治区先后成立。1984年5月,第六届 第二次会议通过《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到1991年底,全国已建立了民族自治地方156个,其中包括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1个自治县(旗),还建立了1571个(1990年底统计数)民族乡。民族自治地方的少数民族人口已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90%以上。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容

在统一的我国境内,以少数民族的聚居区为基础,建立民族自治地方,设置自治机关,根据 和法律的规定,行使自治权。建立民族自治地方一般遵循以下具体原则和要求:

(1)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我国不可分离的部分。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和自治权的实施,都必须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进行。

(2)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根据当地民族关系、经济发展等条件,并参酌历史情况,建立以一个或者几个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的自治地方。

(3)各民族共同协商。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名称的确定、区域界线的划分,都要和有关民族的代表充分协商拟定,按照法定程序报请批准。

(4)区域界线要保持相对稳定。按照有关条件和程序,民族自治地方的区域界线一经确定,不得轻易变动。需要变动时,由上级国家机关的有关部门和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充分协商拟定,报 批准。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质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由各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的内部事务,实现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各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

(1)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应有一定比例的少数民族代表,自治区主任、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

(2)通过各级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依法行使自治权。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于馨浩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于馨浩;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26759.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