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苏曼殊(1884~1918)

[拼音]:Su Manshu

近代作家。原名戬,字子谷,后改名玄瑛,曼殊为其法号。广东香山(今中山)人。出生于日本横滨。父亲为旅日华商,母亲是日本人。这种特殊的身世使他早年即因家庭矛盾出家为僧。但是,民族的危难又使他不能忘情现实。光绪二十八年(1902),在日本东京加入留日学生组织的革命团体青年会。次年加入拒俄义勇队。同年归国,任教于苏州吴中公学。不久,到上海参加《国民日日报》工作。光绪三十年,南游暹罗、锡兰,学习梵文。三十三年(1907),在日本与幸德秋水等组织亚洲和亲会,公开揭出“反抗帝国主义”的主旨。同年,和鲁迅等人筹办文学杂志《新生》,未成。宣统元年(1909),再度南游,任教于爪哇中华学堂。 后归国,参加上海《太平洋报》工作。1913年,发表《反袁宣言》,历数袁世凯窃国的罪恶。他的情绪起伏不定,时僧时俗,时而壮怀激烈,时而放浪不羁,有着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性格。

苏曼殊与章炳麟、柳亚子等人交游,为南社社员。他现存诗约百首,大多为七绝。《以诗并画留别汤国顿》写对清朝统治者的愤恨,《过平户延平诞生处》抒发对民族英雄郑成功的敬慕,《吴门依易生韵》“碧城烟树小彤楼”、《为玉鸾女弟绘扇》、《东居杂诗》“流萤明灭夜悠悠”等写对国家安危的忧虑。但是,这类具有政治内容的作品并不多。苏曼殊的诗主要写个人身世,尤多写爱情和女子,如《本事诗》、《无题》、《东居杂诗》等。它们以蒨丽绵眇的风格,表现幽怨凄惋的感情,艺术上受李商隐和龚自珍的影响较多。苏曼殊还有一部分风景诗,色调明朗,节奏欢快,表达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如《淀江道中口占》:“孤村隐隐起微烟,处处秧歌竞种田。羸马未须愁远道,桃花红欲上吟鞭。”又如《过莆田》、《晨起口占》等。

苏曼殊善画。他的诗不用典,不发议论,懂得用形象说话,常常能以寥寥的几笔勾勒出如画的意境。因此,前人对他的诗艺术评价颇高,说是“旷观海内,清艳明隽之才,若曼殊者,殊未有匹焉”(王德钟《燕子龛遗诗序》)。但是,也有人批评他“高逸有余,雄厚不足”(胡怀琛《说海感旧录》)。

从1912年起,苏曼殊陆续发表了6种文言小说。

《断鸿零雁记》(1912)是以第一人称叙述方式写作的长篇,其中某些情节有着苏曼殊本人生活的影子。男主人公三郎,家道衰微。其未婚妻雪梅被 迫嫁富室,三郎愤而为僧。后来,三郎东赴日本寻找生母,与姨姐静子相遇。三郎之母属意静子,三郎对静子也不无恋恋之情,但终因皈依佛法,割断情丝,潜逃回国。其时,雪梅已不吃东西而死。

《绛纱记》(1915)以四对青年的爱情故事为中心,展开对社会生活的描写。小说写了华侨资本家的倾轧、破产,批判资产阶级以金钱财富为轴心的婚姻关系的卑鄙。它又通过一场“洋场骗术”的描写,揭露了西方资产阶级腐朽生活方式在我国的恶劣影响。

《焚剑记》(1915)在表现主人公爱情生活的同时,反映 前夕的社会动乱面貌:兵乱匪劫,人民颠沛流离,军中以 为粮。小说的两个女主人公,一个为姨母迫嫁,逃亡出外,又为人逼嫁,再度逃亡,终于流离而死;另一个在未婚夫死后,被逼抱着“木主”成婚,终身守寡。苏曼殊通过这一情节对封建礼教进行了沉痛控诉。

《碎簪记》(1916)塑造了一个封建礼教代表者的形象。小说主人公反对子女婚姻自主,认为“自由恋爱是蛮夷之风,不可学也”。在他的干涉下,三个男女青年都殉情而死。本篇在作者小说中最富于 精神,发表于《新青年》。 称赞它具有“反对黑暗野蛮时代”的战斗意义。

《非梦记》(1917)写贫富不同的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遭遇。男主人公被婶母逼迫抛弃贫寒的画师女儿,另娶一“家累千金”的门当户对者,结果是女主人公投水而死,男主人公当了和尚。

苏曼殊的这些小说,从争取婚姻自由方面接触到反封建主题。小说的男女主人公们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矢志不二,但都为礼法、门第、家族、金钱等社会势力阻挠,不能如愿,构成悲剧。这一冲突有其时代意义,但是,在小说中,作者却将它转化为主人公的反抗和屈服、入世和出世、追求幸福和宗教解脱之间的个人心理矛盾,而又让后者占了上风。这样,他的作品就充满了浓厚的感伤主义和人世无常的情调,有时甚至为佛教教义作宣传。

苏曼殊的译作有雨果的《惨世界》(即《悲惨世界》)及《拜伦诗选》等。

《惨世界》发表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上海出版的《国民日日报》,最初名《惨社会》,署名苏子谷译。发表至第11回,因报馆被封中辍。次年改由镜今书局出版单行本,署名苏曼殊、陈由己合译。陈由己即 。《惨世界》由苏曼殊主译, 润色加工,并续译12至14回。

苏曼殊的翻译并不忠实于原著,不仅有所删削,而且自第 7回起,更离开原书,杜撰情节,添加了一个名叫男德的青年,通过他,译者表述了自己的革命见解。如说:“那 国孔子的奴隶教训,只有那班 贱种奉作金科玉律,难道我们法兰西贵重的国民,也要听他那些狗屁吗?”书中还写到工人金华贱因冻饿无奈,从面包铺拿走了一块面包,被定为“夜入人家窃盗的罪名”,男德为此不平,他认为,世界上的物件应为世界人公用,只有那些不能做工,靠欺诈别人发财的人才是蟊贼。显然,这是20世纪初年从日本传入的主义思想的影响。书中,译者还添加个别人物和情节,表现了对清朝贵族及其走狗的强烈痛恨。

《拜伦诗选》出版于宣统元年(1909)。其中,用我国古体诗的形式译有《赞大海》、《哀希腊》、《去国行》等篇,是 时期的著名译作之一。

著作有《苏曼殊全集》。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苍宇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苏曼殊(1884~1918)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苍宇;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26627.html

赞 ()

相关阅读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