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yuequ
广东曲种。用广州方言演唱,流行于广东及广西的广州方言区域,并流传到香港、澳门、东南亚、南北美洲粤籍华侨聚居的地方。早在清道光初年,广东的八音班乐工就以粤曲清唱为业。同治初年,又有失明的女艺人(亦称“瞽姬”、“师娘”)演唱粤曲,一直盛行到1920年以后。这段时期被粤曲界称为“师娘时期”。 后,又出现明眼的女艺人(亦称“女伶”)演唱粤曲。1918~1938年间,“女伶”的演唱达到粤曲史上全盛时期,当时人才辈出,流派纷呈,如大喉演员熊飞影(1907~1969),平喉演员小明星(1911~1943)、张月儿、徐柳仙、张惠芳以及子喉演员张琼仙等,均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1939~1949年间,粤曲趋于衰落。我国成立后,粤曲获得新生,并得到蓬勃发展,整理了不少传统曲目,编演了大量新曲目。在表演形式上,除清唱外,又出现粤曲说唱、弹唱、表演唱等。
粤曲和粤剧关系密切,音乐曲调、板式等方面和粤剧基本相同。但粤曲特别讲究唱功,突出声腔艺术,有其独特的风格和创造。粤曲的音乐极为丰富,大约可分为自成系统的 7个类别:
(1)梆子;
(2)二簧;
(3)牌子,由昆曲、高腔、吹腔等演变而来,主要用于填词演唱;
(4)民间说唱,包括龙舟、木鱼、南音、粤讴、板眼等;
(5)小曲杂曲,早期使用的小曲多为江南地区传入的民间小调,如〔送情郎〕、〔剪剪花〕、〔玉 〕等;
(6) 后兴起的创作小曲约有 3种类型:近似梆、簧曲牌的杂曲,如〔连环西皮〕、〔催归〕、〔武西厢〕等;歌曲体小曲,如〔吴王怨〕、〔倦寻芳〕、〔秋江别〕等;有些器乐曲,也用于填词演唱;
(7)广东音乐,广东民间器乐曲,主要用于填词演唱,如〔饿马摇铃〕、〔昭君怨〕、〔雨打芭蕉〕、〔双声恨〕、〔柳摇金〕等。乐器伴奏,有以高胡为主的软弓乐队组织,如高胡、扬琴、琵琶、横箫或长喉管等;有以二弦、提琴(广东民间乐器)为主的硬弓乐队组织,如二弦、提琴、短喉管、月琴等。粤曲演唱,在八音班和“师娘时期”均依行当划分,有小生、花旦、武生等十大行当的唱法。 后的“女伶时期”,开创了改假嗓为真嗓,改舞台官话(又叫桂林官话)为广州方言的演唱时期,从而划分为大喉(又称霸腔或左撇,属男脚唱腔,腔调多用高音区)、平喉(男脚唱腔,腔调多用中音区)、子喉(女脚专用腔)3种唱法。
粤曲的早期曲目大都来自粤剧脚本,到“师娘时期”才开始积累起本身特有的曲目,其代表作品则为“八大名曲”:《百里奚会妻》、《辨才释妖》、《黛玉葬花》、《六郎罪子》、《弃楚归汉》、《鲁智深出家》、《附荐何文秀》、《雪中贤》。“女伶时期”的代表曲目有大喉演员熊飞影演唱的《夜战马超》、《武松大闹狮子楼》、《岳武穆班师》,平喉演员小明星演唱的《风流梦》、《知音何处》,徐柳仙演唱的《再折长亭柳》、《梦觉红楼》,子喉演员琼仙(又名张玉京)演唱的《燕子楼》、《秋江别》、《潇湘夜雨》等。现代题材作品有“羊城新八景”:《双桥烟雨》、《罗岗香雪》、《鹅潭夜月》、《东湖春晓》、《珠海丹心》、《江陵旭日》、《白云松涛》、《越秀远眺》等,历史题材作品有《牛皋扯旨》、《周瑜写表》、《秦琼卖马》、《穆桂英挂帅》、《花木兰巡营》、《蔡文姬归汉》、《子建会洛神》等。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广君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粤曲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广君;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265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