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jiage yu huobi
[外文]:price and money
商品价格是用货币表现的商品价值,即商品的价值同货币的价值的对比关系。“价格作为商品价值量的指数,是商品同货币的交换比例的指数”(《 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19~120页)。货币价值量是影响商品价格水平变动的一个内在因素。因此,价格与货币有着密切的关系。主要表现在:
(1)商品价格与商品的价值成正比,与货币的价值成反比。商品价格,只有在货币价值不变、商品价值提高时,或在商品价值不变、货币价值降低时,才会普遍提高。反之,商品价格,只有在货币价值不变、商品价值降低时,或在商品价值不变、货币价值提高时,才会普遍降低。但这只适用于价值不变的商品。例如,某些商品的价值和货币的价值同时按同一比例提高,这些商品的价格就不会改变。如果这些商品的价值比货币价值增加得慢些或者增加得快些,则这些商品价格的降低或提高,就由这些商品的价值变动和货币的价值变动之间的差额来决定。余此类推。货币价值的变化影响着商品价格的变化,从而影响着整个价格总水平的变动。
(2)当市场上流通金属货币时,其数量依存于商品价格。因为金属货币本身具有价值,流通中的货币量可以通过货币本身的贮藏与出笼,自动适应商品流通的需要。因而不会因为流通中货币的多或少而引起商品价格水平的升或降。
(3)当市场上流通纸币时,纸币所代表的价值主要决定于商品和货币的流通数量,而商品的价格则依存于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这时商品价格同货币的关系呈以下三种状态:
第一,当流通中纸币的数量与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相适应时,或者当商品价值量与纸币所代表的价值量同方向、同幅度变动时,商品价格水平保持基本稳定。
第二,当流通中的纸币数量超过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时,会引起价格水平的上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对货币的需要量是有一定限度的,随着生产发展和流通扩大要相应地增加货币供给。但货币供给增加过多,会引起币值的下降和物价的普遍上升。随着价格符号总数的增加,每一符号所代表的金量就按同一比例减少。价格的上涨不过是流通过程强制价格符号去等于它们代替流通的金量而产生的反应。实践证明,每一次出现物价普遍上涨,都是由于货币流通的数量超过了再生产过程的货币需求量。正因为如此,西方经济学常把通货膨胀与物价上涨看作是等同的。所以,保持市场物价基本稳定的关键在于控制货币投放,使货币流通量保持适当水平。
当货币供给过多,物价受到管制时,则会出现商品短缺。在我国,关系国计民生的主要商品价格由国家有计划地控制,这样在过量发行货币之后,只表现为部分商品价格上升而不是所有商品价格普遍上升。这是因为,在货币发行数量过多时,对部分商品采取限价和配给的办法,减轻了对物价的冲击,抑制了物价的上升。但这只是暂时抑制了物价的上升,市场对于货币的容纳量并未扩大,流通中过多的货币量并未被吸收掉,而是在社会上沉淀、积累下来,形成推动零售物价上涨的潜在压力。短缺和物价上涨是可以互换的,即在货币供给过多时,价格管制会造成短缺,价格放开会造成物价上涨,或者出现部分商品价格受管制而短缺,另一部分商品价格放开而猛涨。
第三,当货币供给不足时,会导致经济运行不畅和销售不旺,使物价不正常地下跌。管紧货币固然可以使上涨的物价回落,但抽紧银根、压缩货币供给措施过了头,将因货币紧缺而影响经济正常运行,使商品销售和商品流通发生障碍,出现市场疲软,库存增加,部分工厂停产或半停产,部分职工失业或半失业。这种物价下跌也不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
(4)当运用利率杠杆来调节货币流通时,既要考虑价格变动对利率的影响,也要考虑利率对价格产生的影响。高利率可以紧缩通货,对稳定物价有利;但又加重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的负担,使成本提高,导致物价上涨。低利率会减少存款,增加流通中的货币,引起物价上升;但又可以减轻生产和流通企业的利息负担,降低成本,有利于稳定物价。所以在进行宏观经济间接调控时,需要从多方面综合考虑,权衡利率对生产和物价的影响,选择合适的利率水平。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振海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价格与货币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振海;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264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