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Shanbei huaxiangshi
[外文]:relief stone sculptures in Northern Shanxi Province
我国东汉墓室的画像石。主要分布在今陕西省榆林、延安两地区,20世纪初首次发现,50年代后经考古发掘和收集流散作品,数量已达600多块。
画像石内容可以分为生产劳动与社会生活、神话故事与祥瑞物象、乐舞百戏、建筑、历史故事、装饰图案等几大类。
在这几大类中,反映农作和畜牧的场面较多,牛耕、谷物、收割、放牧、驯马等图像常以单个画面表现,一石面上并列多幅;狩猎与车骑出行也较多,一般以横长构图展开宏大场面,几乎每座墓都有。陕北在东汉时期属上郡,是汉民族与少数民族杂居之地,边塞屯戍导致对牛耕与射猎的重视,是这两类题材屡见的现实基础。祥瑞物象也比较丰富,虎鹿驾车、祥云星座、灵芝仙草等或夹杂于几何纹中为边饰,或集中为一完整画面,在造型上它们与中原地区同类题材相似,反映出东汉时期关于死亡与灵魂的观念流布的一致性。历史故事与人物较少,仅见几幅。
画像在墓中的分布有明显的区域特点。它们主要用于墓门装饰,在墓室中一般分布在过道横楣、中柱与边柱上,少量分布在壁面和券顶上。墓门由横楣、边框、门限或柱基及门等5、6块石料构成,看上去是呈矩形的完整画面,构图有一定规律:门上是铺首衔环,其上下均有龙、虎、朱雀等表示方位与吉祥的形象,布局疏朗,无背景衬映。横楣与边框相连呈凹形,由蔓草、卷云与禽兽组成的复杂图案沿其外围形成边饰。
这种边饰手法在其他地区画像石中少见,边饰以内,属于横楣之处一般是车骑、射猎行列,属于边框之处分成若干小画面,一般有端坐扶桑、仙山上的东王公与西王母,还有门吏与望楼等。整个墓门上的形象呈现出内疏外密的节奏。
陕北画像石主要以地产的页岩为材料,将自然平整的石面打磨后进行雕刻,代表性的技法是减地阳刻后用墨线勾勒形象细部,或加彩绘。在用线条框成的画面中,形象饱满充实,留白较少。以曲线描绘的蔓草卷云和祥瑞物象穿插流贯,势态舒散飞动。
根据现有材料分析,画像石在此区域流行的时间为东汉永元(89~105)至永和 (136~141)年间。在未获得时代较早的材料之前,专家们认为这种艺术样式由其他地区传入,是它们在百年之内题材集中、面貌统一而且成熟的部分原因。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苍宇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陕北画像石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苍宇;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260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