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德里苏丹国

[拼音]:Deli Sudanguo

[外文]:Delhi sultanates

1206~1526年突厥-阿富汗军事贵族统治北印度的 教区域性封建国家的统称。以其建都德里得名。

德里苏丹国的兴衰

1206年,阿富汗廓尔王朝统治德里的总督库特布-乌德-丁·艾巴克自立为统治印度的苏丹,定都德里,标志着德里苏丹国统治印度的开始(见彩图)。其后的 320年间经历了彼此没有家族关系、甚至没有种族关系的5个王朝、32个苏丹的统治。5个王朝是:奴隶王朝(1206~1290)、卡尔吉王朝(1290~1320)、图格鲁克王朝(1320~1414)、赛义德王朝(1414~1451)、洛迪王朝(1451~1526)。比较重要的苏丹有:伊尔图特米什、吉亚斯-乌德-丁·巴尔班、阿拉-乌德-丁·卡尔吉、 ·伊本·图格鲁克、菲罗兹·图格鲁克。

卡尔吉王朝的苏丹阿拉-乌德-丁·卡尔吉是德里苏丹国统治印度时期强大的 君主。他摆脱 教神学家“乌莱马”的控制,整顿财政和行政,加强中央集权,建立47万人的精锐骑兵部队。对拉杰普特诸邦发动猛烈攻势,占领奇托尔、兰桑博尔、乌贾因,并打开了向德干扩张的道路。他为了维持庞大的军队,并保证士兵能依靠薪饷过活,对粮油盐布实行限价政策,严格管制市场。但结果却阻碍了商品流通,引起人民不满。图格鲁克王朝的苏丹 ·伊本·图格鲁克四次派大军远征南印度,领土扩大到科佛里河以南,行省增加到23个,使德里苏丹国家一度达到极盛时代。但是由于重税,滥发铜币,迁都德干的德瓦吉里以及控制德干的失败等原因,导致国库空虚,激起人民反抗,德干各省独立,从而动摇了德里苏丹国的统治基础。此后,由于南印度印度教地区维贾亚纳加尔王国的兴起和菲罗兹·图格鲁克削弱中央 对地方封建主大贾吉尔达尔力量的控制,使德里苏丹国家逐渐走向衰落。1398年,帖木儿入侵印度并占领德里,给本已分裂的德里苏丹国家以致命打击。各省总督纷纷独立,赛义德王朝和洛迪王朝沦为仅统治德里及拉合尔地区的小邦。1526年第一次帕尼巴特战争,阿富汗人失败,德里苏丹国为莫卧儿王朝所灭亡。

政治体制及统治政策

德里苏丹国实行 教国家的政教合一制度。苏丹遵循 教神学家"乌莱马"所解释的 教法典“沙里阿”进行统治。他既是国家元首,又是 教较高教长,集君权和神权于一身。中央 有36个部。中央 的首席大臣“瓦齐尔”名义上掌管各部,实际上只管理财政。他与军事部总督、宗教和司法部大臣、机要秘书兼情报大臣成为苏丹国家的4根栋梁。此外,还建立了行省制的地方统治体系,由 地方军事贵族掌权。

德里苏丹国的统治阶级都是中亚来的 教军事封建贵族,以突厥-阿富汗人“四十大家族”为核心,他们占有大量的军事采邑土地“伊克塔”,并依靠中亚外族雇佣军为统治支柱。苏丹 对印度教封建主及各阶层广大居民采取敌对、歧视、迫害等高压统治政策,尤其是强征人头税及强迫改宗 教, 了印度教各阶层的民族感情和宗教情绪。人民起义和教派运动不断爆发,民族、宗教及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封建军事采邑制的出现

德里苏丹统治印度时期,分封赏赐土地的规模更加扩大。苏丹将被征服的印度国土以“伊克塔”(军功田)和“瓦克夫”( 寺教田)、“伊纳姆”( 教阿訇的终身赐及田)的形式封赐给有军功的 军事封建贵族及 寺和阿訇,作为他们的军事封建采邑领地和教产。这时期主要盛行“伊克塔”军事采邑制,领有“伊克塔”的封建主称为“伊克塔达尔”,较大的“伊克塔达尔”叫作“穆克蒂”,封地多达一省甚至数省。最初,伊克塔达尔对其封地的占有只能终其一生,死后必须归还苏丹,苏丹国家保有收回和更换封地的权利。14世纪后期,菲罗兹沙·图格鲁克承认伊克塔为军事贵族的世袭私有领地。伊克塔达尔并不经营自己的领地,而是通过村社组织向租佃土地的农民征收赋税。

苏丹 没有全部没收臣服的印度教封建王公和土著酋长占有的土地,他们仍可支配自己的领地,并享有豁免田赋的特权。从14世纪开始,尤其是在被征服后保持半独立地位的拉杰普特地区,中小封建主占有的世袭领地称为“柴明达尔”领地(见柴明达尔制)。

农民向苏丹 缴纳的田赋称为“卡拉吉”。旱田赋额占总产量的 1/3~2/3,水田占2/3。随着村社内部封建剥削关系的发展,村社内无社员权利的农民或外来户还受到村社头人征收特别税的剥削。

农业、手工业及商品经济的发展

德里苏丹国兴建许多水利工程,普遍推广使用革新的波斯式水车及多种灌溉工具,农业生产有很大发展,许多原来不毛之地例如赫尔沙-菲罗兹达巴德地区迅速成为鱼米之乡。农业中出现专门种植商品粮和棉花、蓝靛、甘蔗、香料、果蔬等经济作物的专业性产区。

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孟加拉、卡利库特、柯钦、古吉拉特、坎贝、拉合尔、木尔坦、德里、赫尔沙-菲罗兹达巴德等地的工商业和外贸中心的形成为重要标志。巨大的工商业城市中心之间发展着经常性的贸易联系。农民进城 农产品,换取货币,以现金缴纳赋税。苏丹伊尔图特米什发行标准货币银坦卡,整个次大陆卷入货币交换关系之中,促进了印度区域性国内市场的形成。对外贸易输出的货物有棉花、棉布、细棉布、丝绸、胡椒、蔗糖、皮革、蓝靛等;输入的货物有波斯和阿拉伯的军马,我国的丝绸、瓷器等。拥有巨额货币资本的“班尼亚”商人种姓经营商业及进出口贸易,还向苏丹 及士兵预付税款及饷银以包收田赋。

另外,皇家手工业工场规模很大,阿拉-乌德-丁·卡尔吉的大型作坊有 17000名劳动者, ·图格鲁克的一处作坊有4000名织造细棉布和锦缎的工匠,菲罗兹·图格鲁克的丝织和毛毯作坊,每年能分别完成60万及20万银坦卡的定货。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华清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德里苏丹国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华清;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25874.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