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Huo’erwate
[外文]:╂dn von Horváth (1901~1938)
奥地利剧作家。父亲是匈牙利外交官。霍尔瓦特终身为匈牙利公民,却自称为“德国作家”,文学史家多根据他的奥匈帝国背景,称他为奥地利作家。霍尔瓦特1901年生于亚德里亚海滨城市阜姆(现称里耶卡)。1919年入慕尼黑大学攻读戏剧学、哲学和日耳曼语言文学。1920年参与《青春》杂志的编辑工作,并首次发表文学故事。1923年成为职业作家,1931年因创作《维也纳森林的故事》(1930)获克莱斯特奖金。德国 执政后,他于1934年被迫出走奥地利。1938年逗留法国巴黎期间,被暴风刮断的树枝砸死。年仅37岁的霍尔瓦特为后世留下了17部剧本、3部长篇小说和一些诗歌、散文作品。
德国 攫取 之前,霍尔瓦特是德语国家最受重视的青年剧作家之一。他亲身经历和体验过在资本社会中的孤立无援和灾难性危机,他的激进的政治态度和对德国现状的敏锐观察,使他在戏剧创作中特别着意描写社会制度和个人面临的政治、社会及道德危机。他的戏剧创作的中心主题是个人与社会之间的斗争。他的主要描写对象是小市民及其生存环境。在霍尔瓦特看来,德国这些在经济上失去根基的小市民,在政治和社会地位上成了水上浮萍,极易成为国社党徒蛊惑宣传的俘虏,他们那种在胆战心惊之中又能随波逐流的本领,使他们极易成为 主义鄙俗而残忍的工具。他把小市民的丑恶意识放到一个特定的时代和环境中,加以揭露和鞭鞑,使他的批判成为一种时代的和社会的批判。他在艺术上遵循时代戏剧传统,采用大众戏剧形式,少用夸张和激化戏剧冲突的方法。剧中人物的语言具有口语色彩,但又充满表明其教养水平不高的辞藻。他的这些努力,挽救了一度濒于衰落的大众戏剧,把它推到了一个新的、现实主义的高峰。
霍尔瓦特早期的剧作多具纪实性质。《3018制高点上的骚乱》(1927)以德国建造缆车酿成众多工人死亡的事件为依据;《斯拉德克,黑暗帝国的士兵》(1929)以德国人权协会提供的政治谋杀档案资料为素材。作者在这类作品中把魏玛共和国时代的国防军和司法机构描写成反动社会发展倾向的征兆,表现了深深植根于现实社会关系中的极端放纵、残忍的小市民及其逆来顺受的处世哲学的危险性。
1930年创作的政治喜剧《意大利之夜》,标志着霍尔瓦特在大众戏剧创作方面的重大进步。作者通过德国某小城镇的一个“保卫共和国协会”举办的“意大利之夜”年会同一个 团体在同时同地举行的所谓“德国日”和夜间军事演习发生的冲突,表现了当时德国政治力量的对比。《维也纳森林的故事》(1931)描写一个维也纳少女玛丽安妮因追求安逸生活,抛弃作屠夫的未婚夫和父亲,落入一个在事业上遭到失败、但又喜欢吹牛撒谎的青年手里,受尽磨难和侮辱,之后重又回到屠夫和父亲怀抱的故事。玛丽安妮是霍尔瓦特塑造的少女形象中最为感人的一个。《卡西米尔与卡罗利妮》(1931)的背景是世界经济危机年代的慕尼黑十月节。作品表现失业者对于饥饿的恐惧,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信念、爱情、希望》(1932)中的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因失业进行无执照小本生意,被抓住后课以罚款。一个爱上她的警察替她还了钱,但当他了解到真相以后又将她遗弃。伊丽莎白走投无路、自寻短见。以上剧作,是霍尔瓦特大众戏剧创作中的精华,它们不再有旧大众戏剧那种廉价的笑料和“大团圆”。
德国 执政以后,霍尔瓦特前期作品中那种关于个人对抗社会的主题,逐渐变成了关于世态炎凉的描写。《从塞纳河来的陌生人》(1933)以贫穷是造成谋杀的原因为主题。《费加罗离婚记》(1935)以有组织的斗争可能是战胜贫穷的一条出路为主题。作者一方面表示赞成革命,另一方面却又要求对敌人施以模糊的人道主义。
他的小说《时代之子》(1936)曾由黎烈文于1941年译成中文发表在《现代》杂志上。
参考书目
Hg.von D. Hildebrandtu, T.Krischke,╇ber ╂dn von H orváth, Frkf, 1972.
Hg.von T.Krischkeu, H. F.Prokop, ╂dn von Horváth, Lebenu. Werk in Dokumentenu, Bildern,Frkf,1972.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俊喆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霍尔瓦特,╂.von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俊喆;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257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