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新康德主义

[拼音]:Xinkangdezhuyi

[外文]:neo-Kantianism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西欧各国,特别是在德国广泛流行的一个提倡复兴康德哲学的流派。

形成

新康德主义最初形成于19世纪60年代的德国。1855年,德国自然科学家H.L.F.von赫尔姆霍茨(1821~1894) 在其《论人的视力》一文中,首先强调康德认识论的重要意义,并试图利用感官生理学的成果证明I.康德的先验主义。1860年K.费舍的《康德生平及其理论基础》和1862年E.策勒的《认识论的意义和任务》这两部著作的出版进一步引起了人们对康德哲学的注意和兴趣。对新康德主义的形成起重大作用的是德国哲学家O.李普曼(1840~1912)和F.A.朗格。李普曼在其1865年出版的《康德及其后继者》一书中,明确提出了必须“回到康德那里去”的口号。朗格在其《唯物主义史及对其在目前的意义的批判》中,强调康德对于现代比对于他的那个时代具有更深的影响,并号召人们要象研究亚里士多德那样探明康德体系的奥秘。这两部著作的出现促进了当时在德国兴起的复兴康德哲学的运动,标志着新康德主义的正式形成。

早期新康德主义

李普曼、朗格等人为代表的早期新康德主义在重新解释康德哲学的过程中,只强调康德的理论哲学,不重视康德的实践哲学。在对康德理论哲学的解释中,他们一般都采取心理学或生理学的观点,即用认识主体的心理或生理的结构说明知识的问题。李普曼把康德所谓的先验性解释为意识的生成组织。朗格把康德所说的先天的认识形式归结为先天的生理结构,从而抛弃了康德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因素,使康德哲学彻底唯心主义化。

马堡学派和弗赖堡学派

19世纪70年代以后,新康德主义获得了广泛的传播,很快成为在德国占统治地位的哲学。它发展为许多学派,其中最主要的是马堡学派亦称西南学派,创始人是H.柯享,主要代表人物有P.纳托尔普、E.卡西勒、R.施塔姆勒和K.福伦德等人。另一主要的派别是弗赖堡学派,创始人为W.文德尔班,主要代表人物有:H.李凯尔特、E.拉斯克、B.鲍赫和H.闵斯特伯格等。这两派的共同特点,是在李普曼和朗格所开创的道路上接受康德哲学,即否定康德关于“物自体”概念的唯物主义因素,发展康德哲学中的主观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同时还利用和发挥了康德的自律伦理学,提出了所谓伦理主义的理论。两派也各有自己的特点。马堡学派着重于认识论和逻辑问题的研究。他们以逻辑结构来解释世界的结构,企图为数学和自然科学以至人类的普遍经验找到逻辑根据。他们利用并改造康德的先验逻辑学说,认为逻辑范畴是纯粹思维创造的,虽是先验的,但并非先天的。它们并无永恒的固定的意义,而只适应于一定的理论体系,并随理论体系的改变而改变。弗赖堡学派则把伦理学和美学作为自己的主要研究领域,着重从价值论上解释康德学说,强调哲学的首要问题不是实在问题,而是应有问题即价值问题。以此出发,他们把自然科学和社会历史科学对立起来,认为自然科学是关于事实的科学,社会历史科学是关于价值的科学。前者利用一般化的方法,以探求普遍的规律;后者利用个别化的方法,以描述特殊的事件。这样,他们就完全歪曲了社会历史科学的性质,否定了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

其他的新康德主义学派

在德国,新康德主义还有其他一些学派,如以A.里尔为代表的实在论派,以F.保尔逊为代表的形而上学派,以L.内尔逊为代表的心理学派,等等。不过,它们的影响都较小。1896年,德国哲学家H.魏亨格尔还创办了《康德研究》这一专门刊物,并于1904年组建了“康德协会”。新康德主义在西方其他国家也有流传。法国的 C.勒努夫耶、英国的 R.亚当森、意大利的C.坎托尼等,实际上都是新康德主义的代表。第二国际和德、奥社会 党内的E.伯恩斯坦、K.施米特以及俄国的“合法 主义者”Π.В.司徒卢威等人,都是新康德主义的信徒。20世纪20年代以后,新康德主义逐渐失势。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又有复活的倾向。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博延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新康德主义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博延;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25709.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