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我国古代瓷器

[拼音]:Zhongguo gudai ciqi

瓷器是由瓷土或瓷石为原料,经过配料、成型、干燥、焙烧等工艺流程制成的器物。其化学组成主要是氧化硅(SiO2)和氧化铝(Al2O2),并含有10%以下的氧化铁(Fe2O2) 、氧化钛(TiO2)、氧化钙(CaO)、氧化镁(MgO)、氧化钾(K2O)、 氧化钠 (NaO)、氧化锰(MnO)等。瓷胎烧结后,质地致密,不吸水或吸水率很低,胎呈白色,较薄者又具有高透明度和一定的机械强度,击之有清脆的铿锵声。瓷釉透明,呈玻璃质层,不吸水。瓷器的烧成温度必须在1200℃以上,胎釉经高温烧成后,结合紧密,不易脱落。我国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烧制出了原始瓷器,东汉时期(2世纪)烧制出了真正的瓷器。经魏晋南北朝隋唐时代,制瓷技术有了很大提高,到宋元明清时期,我国制瓷业进入发展兴盛时期,创烧出大量的新品种,从单色釉发展到多种彩色釉,装饰纹样复杂,江西的景德镇成为全国的制瓷业中心。我国瓷器闻名于世,从唐宋以来,通过陆路、海路大量运销国外。我国的瓷器制作技术、工艺也流传到东、西方各国。

原始瓷器

商代出现的原始瓷器,最早是郑州二里冈时期的。郑州商代中期的居住遗址和墓葬中也有发现。湖北黄陂盘龙城的商代中期墓葬中也出土原始瓷器,胎呈白或灰白色,用氧化铝含量高和氧化铁含量低的瓷土制成,釉是石灰釉,呈青或青绿色,烧成温度在1200℃以上。商代晚期的原始瓷器在河南安阳殷墟、辉县琉璃阁,河北藁城,山东济南大辛庄、益都及江西清江吴城等地均有发现。原始瓷器选料不精,工艺简陋,釉层厚薄不匀,且易剥落,釉色青黄或黄褐,与真正的瓷器尚有距离。西周时期的原始瓷器发现较普遍,如北京琉璃河,河南洛阳,陕西长安、宝鸡,甘肃灵台,安徽屯溪,江苏句容等地均有发现,比商代的原始瓷器有了较大发展(见商周原始瓷器)。

瓷器的出现

东汉时期,由于对制瓷原料的精选,对胎釉配方、成型工具和窑炉结构进行了改进,烧造技术大大提高,出现了符合瓷器标准的青釉瓷器。浙江上虞县上浦小仙坛东汉晚期龙窑窑址内出土的斜方格纹青瓷罍,经理化方法测试,瓷胎已烧结,显气孔率为0.62%,吸水率为0.28%,烧成温度已达1310±20℃,胎釉结合紧密,在还原气氛中烧成,因而青釉色泽纯正,少见开片,釉层较原始瓷增厚,透明而有光泽,没有流釉现象。东汉时期在我国瓷器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此时期也能烧造黑釉瓷,与青瓷同窑烧造,只是黑釉瓷的胎釉质量及工艺都不如青瓷。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瓷器

制瓷工艺有了很大进步,主要生产青釉瓷器。以浙江越窑的青瓷质量较高,胎呈灰白色,质地致密,釉色均匀。江苏宜兴的均山窑、浙江温州的瓯窑和浙江金华的婺州窑所产青瓷,也各有特色。西晋时婺州窑为了弥补胎质粗糙的缺陷,还应用化妆土。在青釉瓷器上还出现了饰褐色点彩或彩绘的新工艺。东晋时浙江德清窑的黑釉器,色泽光亮,犹如漆器。北朝后期,在北方出现了白釉瓷器,河南安阳北齐范粹墓中出土的白瓷器,釉呈乳浊淡青色,说明它是在青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这时期江浙地区的窑炉,仍采用龙窑,北方地区则用馒头窑。在成型技术上,普遍采用轮制拉坯及拍片、模印、镂雕、手捏等多种方法,出土的大型青瓷莲花尊、鸡头壶、狮形烛台、蛙形水盂、虎子及各种人物、动物俑等都反映出成型工艺的水平。一般器物的器底多较厚重,以适应叠装烧造时的承重力,避免器物变形。

隋唐五代时期的瓷器

瓷器质量又进一步提高。隋代仍以青瓷生产为主,白瓷的产量、质量也有提高,如安阳张盛墓出土的白釉褐彩俑,西安李静训墓出土的白瓷器,胎质洁白,釉色中也不见泛青或泛黄。唐代制瓷业的特点,被归纳为“南青北白”,即南方以生产青釉瓷器为主,北方以生产白釉瓷器为主。青瓷仍以越窑的质量较高;白瓷则以邢窑质量较高。在烧造工艺上已普遍使用匣钵装烧,促使瓷器的制作及造型起了很大变化,如胎壁从厚重趋向轻薄,底足从平底变成玉璧底,釉面可以不受烟熏污染,保持色泽纯洁。器物造型也从笨拙粗重变为轻巧精美。施釉技术也有所提高,出现了用白、褐两色瓷土重叠拉坯的技术,烧成了“绞胎”瓷器。寿州窑的黄釉器和鲁山窑的花釉器也是唐代的新产品。长沙窑在胎上画彩然后上釉的高温釉下彩的新技术,开创了以绘画技法美化瓷器的先例。

宋元时期的瓷器

宋元是我国瓷器的繁荣时期,瓷器品种繁多,釉色缤纷,除官窑外,民营瓷窑兴起。根据产品工艺、釉色、造型与装饰的特点及同异,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窑系。著名的瓷窑在北方地区有定窑、耀州窑、钧窑、磁州窑,南方地区有景德镇窑,龙泉窑、建窑、吉州窑、德化窑等。定窑生产白釉瓷器,胎薄釉润,造型优美,花纹繁复,除刻划花纹外,还多用印花。为官府烧造的瓷器,器底常刻“官”或“新官”款。北宋中期定窑创造了覆烧技术,提高了产量,为宋代诸窑中最有影响的窑场。耀州窑烧造青瓷,兼烧白、黑釉瓷,其青瓷装饰花纹受定窑影响,极为富丽。北宋晚期是耀州窑的鼎盛时期,金元时期仍在烧造。钧窑是北宋时期北方的另一个青瓷窑场,釉色以天青、天蓝、月白色为主,并有紫红色的窑变,以斑斓的釉色代替花纹装饰,在青釉瓷器中是突起的异军,金元时期北方的许多民窑均烧钧瓷。磁州窑是北方著名的民窑,以烧造白釉黑(褐)花的瓷器为主,并有划花、剔花及釉上红绿彩、加彩等釉色品种。景德镇窑是从北宋中期发展起来的,以烧造青白釉(又称影青釉)为主,印花纹饰仿定窑,南宋以后景德镇窑采用覆烧方法,使产量大增。元代烧卵白色的“枢府”釉,同时创烧了青花瓷器和釉里红瓷器。景德镇窑元代瓷器的瓷胎已采用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法,使氧化铝含量增高,烧成温度相应提高,能烧造颇有气势的大型器。高温颜色釉的烧成,是熟练掌握各种呈色剂的标志。龙泉窑是继越窑而起的南方青瓷的主流,特别在南宋时期,龙泉窑的工艺表现出了自己的特色,烧制出粉青、梅子青等釉色,达到了青釉瓷器的高峰。建窑是烧造黑瓷的名窑,在南宋时曾为宫廷烧造瓷器,能在黑釉上利用铁的结晶烧出“油滴”、“兔毫”等不同的纹色,显示了高超的技术。吉州窑杂仿其他名窑,如仿建窑黑瓷,创烧出黑黄颜色混合的“ ”釉及民间剪纸贴花的图样,形成了独特风格。另外,德化窑是元代专烧白瓷和青白瓷的窑场,其白瓷的胎釉白度甚高,有“猪油白”、“ 白”之称。

明清时期的瓷器

这时的制瓷业以景德镇窑场的产品为最精。青花瓷是各种产品中的主流,以明初永乐至宣德期间的水平较高,明初以铜红釉瓷器水平较高,成化时期(1465~1487)以斗彩著称,弘治时的低温黄釉,正德时的孔雀绿釉,嘉靖时的五彩及青花五彩都是突出的新品种。在烧制工艺上,明代开创了釉上、釉下彩相结合的技法及半脱胎、脱胎器的工艺。清代釉色品种更多,烧造出釉上蓝彩、墨彩、釉下五彩、金彩、粉彩、珐琅彩及各种单色釉等。器形品种繁多,装饰题材丰富繁缛。明清瓷器在烧造工艺、造型和装饰上都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见彩图)

参考书目

我国硅酸盐学会编:《我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1982。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俊悟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我国古代瓷器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俊悟;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25687.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