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安康曲子

[拼音]:ankang quzi

陕西曲种。流行于陕西安康地区、汉中地区西乡、城固等县及湖北郧阳一带。从清代乾隆三十七年(1772)以后,安康地区多有从四川、湖北、河南、江西、安徽等省前来垦荒的移民,相继传入了各省的民间小调。巴山汉水之间向有歌乡之称,民间音乐十分丰富,安康曲子就是由这些流入的民歌、曲子结合当地的曲调和语音形成的。清代多为文人用以自娱,故有室内雅乐之称。民国以后传入民间,手工业、服务行业职工多有爱好者,农村每逢节日及农闲季节也有演唱活动,但都属业余演出,很少有专业艺人。

安康曲子的曲体结构分为“月背调”和“正弓调”两类。月背调是联曲体的结构,以〔月头〕开始,〔月尾〕结束,中间插入表达不同情绪的各种曲牌。常用曲牌有〔背弓〕、〔背尾〕、〔慢诉〕、〔紧诉〕、〔慢钉缸〕、〔紧钉缸〕、〔三朵花〕、〔五更〕、〔雪花飘〕、〔诗篇〕等70多支。有些短小的曲目不插入曲牌,只用〔月头〕和〔月尾〕两个曲牌组成的称为〔月调〕。正弓调是单曲体的形式,只用一个曲调演唱多段曲词。主要曲调有〔苍龙下海〕、〔十杯酒〕、〔放风筝〕、〔梳妆台〕、〔小四景〕等30多支。安康地区由于移民较多,语言音调差异很大,所以曲调也随之有所不同,同一调式的曲子,演唱时色彩有显著的差异。演出采取坐唱形式,只唱不说,没有表演。伴奏以三弦为主乐,除常用的四、五度(do-sol-do)、(sol-do-sol)定弦法外,还有一种二、五度 (sol-la-mi)的独特定弦法。另外配以月琴、琵琶、二胡、笛子等。打击乐器有牙子板、花碟、盅子、四页瓦等。演唱时有一人唱、二人对唱和众人同唱等形式。曲目多半是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和一些咏唱地方风物的短段。影响较大的有《水漫金山》、《林冲夜奔》、《秦琼观阵》、《拷红》、《昭君和番》等。还有一些反映劳动人民生活与爱情的作品,如《王大娘钉缸》、《二姐娃做梦》、《酸枣糕》等。

我国成立后,音乐工作者对安康曲子进行了一些挖掘整理工作。但迄今仍处于业余演出状态,还缺乏系统的研究。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理群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安康曲子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理群;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25579.html

赞 ()

相关阅读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