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锡伯族文学

[拼音]:Xibozu wenxue

锡伯族主要居住在新疆和东北几个省、区,约83000余人(1982)。锡伯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学。锡伯语属于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满语支。现在使用的锡伯文是在满文基础上改造而成。

锡伯族人民运用自己的语言,创作了相当丰富的口头文学和书面文学。《萨满舞春》、《亚奇纳》、《猎歌》等,是流传至今的古老民歌,反映锡伯人祖先早期的渔猎生活。“舞春”是锡伯语歌曲或歌谣的意思。《萨满舞春》的特点是,每一种舞春都有其主歌和副歌,主歌由一人独唱,每唱完一段,由众人合唱副歌来呼应。《乌辛舞春》(田野歌)更是受人喜爱,流传很广,独唱、对唱、合唱均可,歌词全由歌者即兴创作,富于抒情气氛。这种舞春的特点是,每首两行,首、尾押韵,第一行十二个音节,多为比兴,第二行十六个音节,点明本题。习俗歌如《沙林舞春》(婚礼歌)、《丁巴歌》(迎亲歌)和《金纽扣》(送亲歌)等,保留了古老的民族习尚。

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清 将一部分锡伯人从东北故土西迁至伊犁屯田戍边。锡伯族历史上的这一重大事件,200多年来,一直是诗人、歌手咏唱的传统题材。《拉希罕图》是一部以锡伯族口语创作的自由体民间叙事长诗。它产生于伍克辛(即“披甲”)当中,内容反映西迁新疆后的军旅戍边生活。《喀什噶尔舞春》,长1500多行,描述英帝国主义支持的和卓后裔张格尔的叛乱及锡伯族官兵在讨平叛乱、生擒张格尔的斗争中的英勇战绩。民间长诗《迁徙之歌》,以及关于守卫卡伦(即哨所)、台站和民族英雄图伯特带领民众开凿察布查尔大渠的种种传说,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锡伯族人民跋涉千里来到祖国西陲,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历史生活场景,因而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锡伯族民间故事、传说、谚语等也很丰富。民间故事中《章京和他的女婿》讽刺了吝啬贪财的岳父;《燕子》、《三兄弟》歌颂了劳动人民的美德;《穷姑娘和富姑娘》斥责了贪婪和自私,教育人们要善良正直。而关于人参的许多传说则富于神奇幻想色彩。

锡伯族的书面文学也有较高的成就。写于1826年的《顿吉纳的诗》至今仍在人们中流传。作者顿吉纳是东北齐齐哈尔的锡伯人,19世纪初,从军随清 调驻西陲的吉林军团,来到伊犁察布查尔见到骨肉同胞时,感慨万端,写下了这首著名的抒情诗章。《辉番卡伦来信》也是19世纪的作品,这篇文笔精练,语言优美,内容深刻的书信体散文的作者,是察布查尔五牛录的锡伯人何耶尔·维克金。他18岁应征入伍,道光末年擢升为侍卫,咸丰初年去辉番卡伦换防一任。此文即在戍所时所作。作者准确而生动地描述了从察布查尔至辉番卡伦沿途的自然风貌、气象地理、风土人情,并对当地的水利建设、农业生产、人民生息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祖国山河的深厚感情和卫国戍边的神圣责任感。

锡伯族知识界多精通数种语文,文学翻译有良好的传统。不仅对新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作出了独 献,也大大丰富了锡伯人民的精神生活。由于历代许多佚名译者和歌手的辛勤劳作,汉族的《三国志演义》通过再创作,成了妇孺皆知的诗歌体《依兰古伦舞春》(即《三国之歌》)。其他如《西游记》、《东周列国志》、《岳飞传》等均有锡伯文译本流传。

以后,锡伯族进步青年于1913年成立进步团体“尚学会”,翻译中外名著,创作了《劝学歌》、《老妇泪》、《戒烟歌》等诗篇和话剧,内容多为反抗封建保守势力,要求民族的进步和发展。

我国成立后,锡伯族文学创作、文艺批评及文学研究、文学翻译都有了很大进展。《阿Q正传》、《白毛女》等 100多部现代文学作品和歌剧被译成锡伯文,近年来穆德克、仲浩、石英等还翻译了《红楼梦》、《水浒传》等巨著。另外,还有许多世界名著被译成锡伯文。现代作家中,有成绩突出的中、老年作家,如郭基南等,一大批年轻的锡伯族作家也日益成长。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吉羽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锡伯族文学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吉羽;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25467.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