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农业中资本发展的普鲁士式道路

[拼音]:nongye zhong zibenzhuyi fazhan de Pulushishi daolu

[外文]:Prussian pattern of capitalistic development in agriculture

农业中资本关系建立和发展的一种类型。它是封建地主经济逐渐过渡到资产阶级-地主经济,逐渐适应资本的发展,并保存着封建残余的改良道路。这种演进的道路,在19世纪以来的德国最为典型,列宁称之为农业中资本发展的“普鲁士式道路”。

特点

普鲁士式道路具有几个特点:

(1)由贵族地主阶级通过自上而下地实行一系列的农业改革而实现。

(2)在长达大半个世纪的进程中,农奴制地主庄园演变成资本农场,容克地主逐渐资产阶级化,广大农奴则变成贫农和雇工。

(3)容克地主土地所有制不是一下子被消灭掉,而是慢慢地适应资本,因此资本长时期保存着半封建的特征。

形成

普鲁士式道路,是在普鲁士农奴制改革过程中形成的。19世纪初,慑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拿破仑统治的压力,普鲁士贵族地主阶级即容克阶级被迫开始这种改革。改革没有触动容克的土地占有制,只宣布取消农奴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并规定他们可以赎买封建义务。1848年的资产阶级革命迫使农业改革加快了步伐,赎买过程从而大大加速。容克地主阶级不仅攫取到巨额赎金,还乘机霸占了更多土地。在此基础上,容克地主逐渐按资产阶级经营方式改造自己的庄园,采用农业机器和化肥,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积极扩大资本经营。在容克农场中,雇农处于半农奴的地位。他们在经济上受资本和封建的双重剥削,政治上毫无权利,结社和罢耕遭到严格禁止。

后果

到19世纪70年代初,普鲁士道路在德国大部分农村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农村中资本关系的确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德国农业的发展。随着容克农场经营的不断改进,种植业和畜牧业扩大了,农产品加工业也兴旺起来。在19世纪中叶,马铃薯和甜菜的收获量,即已居世界首位。马铃薯白酒畅销国外。

普鲁士式道路的胜利和农奴制的瓦解,也为德国工业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前提条件:巨额赎金部分转化为工业资本;大批破产农民成为自由的劳动力;容克农场扩大经营中日益增长的需要为工业品开拓了销售市场。

但是,保存着半封建特征的普鲁士道路,又给德国经济发展和政治生活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人数众多的半农奴式雇农的存在,妨碍着在农业中广泛采用新技术和农业生产力的迅速提高。他们的贫困处境,限制了国内市场的扩大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同农业中资本发展的美国式道路为特征的美国相比,19世纪中期的德国,无论是农村中资本的进程,还是整个经济的发展,都缓慢得多。此外,大量封建残余的保留,巩固了容克地主阶级在国内的统治地位。容克地主同资产阶级的利益日趋一致,国内市场的狭小和扩大地产的贪欲,使双方在政治经济上紧密勾结起来,加紧夺取国外市场和领土,从而把德国变成为特别富有侵略性的军国主义国家。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星雨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农业中资本发展的普鲁士式道路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星雨;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25161.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