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waiguo jiaoyushi(xueke)
[外文]:history of foreign countries education(science)
教育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教育史的一个组成部分。研究外国从古代至现代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发展以及变化。
在我国,外国教育史的学习和研究,是以 主义作为指导思想, 并贯彻“古为今用”和“洋为中用”的方针。外国教育史是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的一门专业课程。学习和研究这一学科,有助于理解教育的本质、教育发展的规律;批判地吸取人类教育的优秀遗产;提高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科学的素养,开阔眼界;培养师范院校学生对教育工作的兴趣和忠诚教育事业的献身精神。因此,它在高等师范院校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外国教育史所阐述的内容,可概括分为古代、中世纪、近代和现代等部分。
古代教育在外国,在漫长的原始社会里,人们的教育活动是同劳动、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在原始社会,新生一代属于原始群和原始公社,教育新生一代是公共的事。教育是成年人对他们传授劳动技能,讲述集体生活的习俗和禁忌、怎样抵御外来侵袭的有目的的活动。到了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青年之家”,有人认为这是学校的萌芽。
进入奴隶制社会后,约在公元前二、三千年,东方各国先后出现了学校。埃及主要依靠宫廷和 机关设置学校,培养统治成员和行政干才,来强化阶级统治。印度和希伯来主要是凭借宗教教育,通过控制思想意识以安定社会秩序。古代东方各国的学校也传授天文、数学、历法、测量、水利、医药、诗歌、艺术、文学和哲学等各类知识。
公元前 6~前 4世纪,在希腊,形成了斯巴达和雅典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斯巴达的教育属军事体育性质,由国家主办,以培养体格健美、勇猛善战、维护奴隶主统治的军人为目标;雅典则形成了以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公民为目标的较完整的学校制度。古希腊的智者周游四方,传播文化知识,创建了 3科(文法、修辞学、辩证法)。 苏格拉底以建立启发式教学法而闻名于世;柏拉图论证了教育属于国家的职能,比较全面地阐述了身心兼备的教育内容;亚里士多德继续论证了和谐发展的理论。古代希腊的教育制度和教育理论对后世有重大影响。
古代罗马的教育,同希腊相比,则偏重于实际的效用。罗马共和时代(公元前6~前1世纪)已有教读、写、算的私立初等学校,也有中等水平的文法学校和修辞学校,培养富有者的子弟准备参加社会生活和政治斗争。罗马帝国时代(公元前30~公元 476)教育逐渐成为国家的事业,以培养帝国的官吏和顺民为目的。罗马的教育理论也偏重于实用的目的。
中世纪教育从公元 476年起,欧洲进入了封建社会。 教教会是欧洲封建主义的主要精神支柱。早期中世纪的教育基本上是宗教教育,主要的教育机构是僧院学校、大主教学校和教区学校。封建主的世俗教育主要是通过宫廷学校培养文官,通过骑士教育制度培养维护封建统治的武士。早期中世纪的西欧教育处于相对低下的状态。与此同时,各东方国家仍保持文化教育的繁荣局面。拜占廷保存了希腊罗马的文化教育成果,也发展了独特的拜占廷文化。 国家当 8世纪阿拔斯王朝时期,文化教育也有了较大发展。公元5~9世纪以后,随着城市的发展和贸易的扩大,西欧出现了新的市民阶层,为适应其需要,出现了新型的学校(行会学校和城市学校),这类学校用本族语教学,传授世俗的实用的知识和技能。中世纪后半期,由于商业往来的影响和十字军的东侵,出现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欧洲人吸收了阿拉伯的文化,扩大了数学、天文学、地理学、医学等知识领域。在12、13世纪陆续出现了一些大学,大学对欧洲文化教育的繁荣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教为使科学同宗教调和起来,使世俗知识服从宗教信仰的需要,便产生了经院哲学。经院哲学的基本特征是凭借圣经的权威,用亚里士多德形式逻辑的方法,建立新的神学体系。
14~16世纪,欧洲进入文艺复兴时代。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主义教育家继承古希腊的“身心既美且善”的传统,提倡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家维多里诺创建了新型学校──“快乐之家”,实施“博雅教育”。荷兰人文主义者D.伊拉斯谟和法国人文主义者F.拉伯雷都尖锐地批判经院主义的教育制度。法国的思想家M.E.de蒙田提出了对培养资产阶级新人的憧憬。早期空想主义者英国的T.莫尔和意大利的T.康帕内拉提出了儿童的社会教育、普及教育、男女教育平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及用本族语教学等思想。
在16世纪,首先在德国,随后在整个欧洲爆发了宗教改革运动。德国宗教改革家M.路德和法国的J.加尔文等领导的新教曾倡导普及教育。旧教的组织,特别是 会派同新教进行了长期的斗争。 会派在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等方面,也有某些可供后世借鉴之处。宗教改革的结果是使教会从属于国家,教育的领导权也开始由教会转入国家手中。16~17世纪,欧洲许多国家形成了两种学校制度,一种是用本族语教学的国民学校,另一种是古典文科中学。前者逐渐变成专为下层群众儿童设立的教育机构,后者则是着重以培养神职人员或 官吏为目标的学校。17世纪中期,捷克教育家J.A.夸美纽斯提倡普及教育,主张学习一切现实有用的知识,总结了适应自然的教学方法。夸美纽斯写了《母育学校》(1632)、《大教学论》(1632)和《泛智学校》(1651)等著作,为近代资产阶级教育学奠定了初步基础。
近代和现代教育从17世纪中期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开始,欧洲进入资本社会。英国教育家J.洛克提出了绅士教育思想。 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J.-J.卢梭反对封建教育戕害人性,提出了自然教育的理论,对18~19世纪资产阶级教育学的发展有重大的影响。
1789年法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一些代表人物,如 de C.康多塞、雷佩尔提等人提出了国民教育的方案,其中体现了普及义务教育、 学校与教会分离、 传授实科知识等原则。这些方案虽未立即实施,但对19世纪许多资本国家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至19世纪70年代,在一些发达的资本国家中,学校教育事业的管理已转到国家手中,并有了法律上的规定。英国1870年的法律奠定了创立国立初等学校制度的基础。1872年,德国公布了初等教育法,实科教育有所加强。
瑞士 主义教育家J.H.裴斯泰洛齐继夸美纽斯之后,发展了国民学校的思想。他的智育、德育、体育和谐发展,要素教育以及教学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在发展初等教育的教学理论方面具有重大的作用。德国教育家J.F.赫尔巴特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为基础建立了“科学教育学”的体系,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对欧美教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19世纪初,出现了以法国的F.-M.-C.傅立叶、C.H.de圣西门和英国的R.欧文为代表的空想主义学说。欧文试图在北美和英国建立 主义公社,实施其社会改革和教育实验。欧文的活动和思想曾得到 主义创始人的高度评价。
19世纪俄罗斯教育家К.Д.乌申斯基对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都有精辟的论述,他的教育思想对十月革命后苏联教育科学的建立有一定的影响。
19世纪中叶,K. 、F.恩格斯创立了 主义。 主义的教育理论科学地阐明了教育的性质,论证了人的个性形成以及全面发展。
19世纪末,各资本大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传统教育与新的政治经济要求日益矛盾。垄断资产阶级需要新型工人、受到良好训练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随着工人运动的发展,工人阶级也不断提出改革教育的要求。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国都进行学校教育和课程的改革,陆续出现了许多教育流派,如新教育运动学派、公民教育和劳作教育学派、行动教育学派、实验教育学派和实用主义教育学派。其中实用主义教育的影响较大,美国的J.杜威是其创始人和代表人物,他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是“儿童经验的改造”,提出了“做中学”的理论。
伟大的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十月革命后,苏维埃俄国进行了新型的主义教育的探索和建设。 В.И.列宁、М.И.加里宁和Н.К.克鲁普斯卡娅等人阐述了 主义教育的许多理论问题。苏维埃教育家А.С.马卡连柯积极探索培养 主义新人的途径,对苏维埃教育理论的建设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在我国,从20世纪20年代前后,开始了对外国教育史的探讨和研究。并在中等师范和高等师范学校开设了外国教育史(或西洋教育史) 的课程。 从20~40年代,陆续出版了一些专著。我国成立后,在外国教育史的研究方面做出了不少成绩。翻译、编辑出版了一批资料。编写出版了一些教科书和专著。并对一些有影响的外国教育家、思想家的教育思想进行了专题研究,发表了不少有价值的学术论文。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经略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外国教育史(学科)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经略;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251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