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吠檀多派

[拼音]:feitanduopai

[外文]:Ved╣nta

印度婆罗门教六派哲学之一。印度哲学史上占统治地位的唯心主义哲学派别。亦称“后弥曼差派”或“梵弥曼差派”,与“前弥曼差派”或“业弥曼差派”相区别。吠檀多的意思是“吠陀的终极”,原指奥义书。相传最初创始人是跋陀罗衍那(生平不详),后来的吠檀多论者公认他是该派根本经典《梵经》的作者。

不一不异论

《楚经》亦称《吠檀多经》或《广博经》,大概形成于公元200~450年间,主要阐述奥义书中关于梵、我、幻的哲学理论,并对其他哲学派别的理论进行了攻击和批判。

《梵经》认为,世界的较高主宰是“梵”,“梵”是宇宙精神,是无限、无所不在、永恒不灭的精神实体,它既没有差别,也没有形态和属性,不能以概念来理解,不可用言语来表达;它是超越人类感觉经验的永不磨灭者,是世界各种现象产生、维持和毁灭的终极原因。《梵经》认为“生命我”(个体灵魂)具有普遍灵魂或较高精神的内涵,但与较高我或普遍我(梵)有所不同,较高我是永恒的,不被创造,而生命我是由较高我演变的。生命我和较高我在本质上是同一的,正象瓶子内、外的虚空是相同的一样,而在形式上是不同的。生命我受到非永恒的器官的局限。这种“梵我如一”的思想是继承了奥义书中唯心主义的中心思想。关于自然和梵的关系,《梵经》认为,世界是由梵构成的,梵是自然的质料因,也是世界形成的动力因,它是自然的作者、主宰者;梵创造了世界的多样性,它是大自然的形相因;大自然是梵演变的目的。总之,物质世界和我都是梵的一部分,由梵演变出来并完全受梵的制约;梵、我在本质上相同,形式上不同,所以《梵经》时代的吠檀多理论被称为“不一不异论”。

后来,吠檀多派的继承者们对《梵经》中梵、我、幻的关系做了不同的解释,从而在吠檀多哲学内部形成了不同的派别,其中最主要的有:“无差别不二论”、“差别不二论”、“二元论”。还有“二不二论”、“纯粹不二论”等。

无差别不二论

意为“非二元”,即梵与我同一不二。亦称“不二论”。该派较早的和较系统的论述者为乔奈波陀(640~690)。他著有《蛙氏奥义颂》。该著作共 4章215颂,对于梵、我、幻的关系提出4点看法:

(1)宇宙较高实体是梵,梵是绝对真实的存在;

(2)自然界是梵通过一种称为摩耶(M╣y╣)的魔力创造出来的,是一种不真实的表象;

(3)我(灵魂)和梵同一不二;

(4)解脱的较高目的是亲证梵我如一,认识灵魂的真正本性。此外,乔奈波陀还发挥了奥义书中神秘主义的“四位说”理论,即自我根据摆脱主、客观经验束缚的不同程度分为四位:普遍位、光明位、智慧位和第四位。在普遍位时,自我具有觉醒的意识,可以认知外界对象并完全受到主、客观经验的束缚;在光明位时,自我处于梦眠状态,它摆脱了外界经验的印象,但仍可觉知内在的精神对象;在智慧位时,自我是熟睡状态,完全摆脱了主、客观经验的印象,从而过渡到第四位,此时的自我完全和较高我(梵)同一不二。

继乔奈波陀之后,不二论的集大成者为商羯罗。他继承和发展了乔奈波陀的学说,在梵、我关系上承认梵是宇宙较高实体、真中之真,是唯一的存在,我和梵同一不二。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吸取了佛教中观派“真谛和俗谛”、“上智和下智”的理论,提出“上梵”和“下梵”说。他认为梵本来是没有任何规定的精神实体,而一般人从下智、世俗的观点出发,给它加上了种种名言规定,如全智全能、完美无缺等,这样就产生了无规定、无差别的上梵和一般人由无明、下智而引出的有规定、有差别的下梵,甚至神也是从经验的观点来看才是真实的。商羯罗还提出修炼的目的就是通过自我克制和求知上梵,亲证梵我不二,从而获得解脱。在梵和自然的关系上,商羯罗坚持一元论的看法,认为世界是梵通过摩耶魔力幻化出来的。世界本身是虚妄的,如同梦境或海市蜃楼,但世人惑于无明,从下智看世界,错把虚妄当作真实。继商羯罗之后,筏切斯帕底·弥施罗(约10~11世纪)和室利诃奢(1125~1180)等人从不同方面评述了不二论,被称为后期吠檀多哲学。

差别不二论

与“无差别不二论”相对而言,亦称“局限一元论”或“有限不二论”等。主张梵与我既是一又是异。该派主要阐述者是罗摩奴阇。他生于南印度马德拉斯附近,属于婆罗门种姓,早年曾就学于耶达伐婆罗迦娑,学习过不二论哲学。他是中世纪南印度虔诚派运动的思想先驱之一。他曾根据有神论毗湿奴派的观点对《梵经》作出自己的解释,认为宇宙万物的较高本体是梵。梵是全智、全能、无瑕和无所不在的精神实体;它以仁慈化身为毗湿奴神,下降人间,普济众生。梵和毗湿奴是同体异名。世界和我(众生)都是由梵或毗湿奴创造出来的,和梵在本体上同一。世界和我与梵的关系是部分和全体、属性与实体的关系。罗摩奴阇的观点不同于商羯罗,他认为梵和世界(包括精神与物质)不是同一不二,而是本体相同,形式和作用不同。他认为,属性从属于实体而不等于实体,实体也有别于属性,如梵是作者,世界和我是受者;梵无差别,世界和我具有复杂的多样性;梵不感受苦乐,我有苦乐之感等。罗摩奴阇还反对商羯罗的幻论,认为不但梵或大神是真实的,世界和我也是真实的,梵不是幻化为世界,而是一种真实的创造过程。他宣扬毗湿奴是梵的化身,是大慈大悲、公正无私的;人在毗湿奴神面前只能服从和虔信,无论是谁只要虔诚地使自己的灵魂归附于神,则能摆脱现世苦难,求得永生。该派主要著作有:《梵经吉祥疏》、《吠陀义纲要》等。

二元论

主张梵和我之间有着真正的、永恒的区别。该派主要创始人是摩陀婆(1199~1278)。他生于南印度芒格洛尔以北迦纳罗南部的乌迪皮,属于婆罗门种性。早年曾?邮路屯友芯浚痪贸晌嘈猩:罄此ǚ讯嗄晔奔浯邮缕淼弧⒊了肌⒅骱捅缏郏⒔乃枷牍阄ィ谖诘掀ぴ笊衽幕?黑天建寺庙,后在该地逝世。他是中世纪南印度虔诚派运动继罗摩奴阇之后的重要领导人之一, 建立了摩陀婆派。 他对于梵、我、幻的解释执有神论的二元论立场,认为梵是较高实在,是宇宙万物创造、摄持、保护和破坏的最终原因;梵的化身是毗湿奴,毗湿奴是较高之神。摩陀婆还利用神话宣扬他的宗教、哲学观点,渲染毗湿奴将风神伐由作为自己的儿子,而伐由具有最伟大的灵魂,是神与人之间的媒介,能把知识赋予人,并在人死后,将其灵魂引导到神那里。他是人间的风神,支配着人的一切行为和感觉器官,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伐由曾三次化身来到人间挽救众生,第一个是神猴哈奴曼,第二个是毗摩,第三个是摩陀婆本人。摩陀婆认为“我”即灵魂,是由细微的物质(细身)构成的,大小如原子,它和梵(即毗湿奴)一样是真实的、永恒的、不变的;灵魂要依附于神,但并不是神。灵魂本身又可分为 3种:第一种是本来解脱的灵魂;第二种是通过修行后而摆脱轮回的灵魂;第三种是未获解脱的灵魂。摩陀婆认为现象世界同样是真实的、永恒的,它的进程无始无终。这与商羯罗的幻论相反。但是,他又认为物质世界和灵魂一样也必须依附于神,受神的支配,而这种依附关系并不是商羯罗所说的同一不二的关系。他在梵(毗湿奴)和我(灵魂)及物质世界之间作了五种真正的、永恒的区别;神与灵魂不同,灵魂与灵魂不同,神与物质不同,灵魂和物质,物质和物质也不同。这种区别正是他二元论的含意。关于解脱的道路,他要求信徒们听诵经典、进行沉思、坚持戒律,使自己的行为不带任何自我利益的动机,对大神毗湿奴无限虔诚,对神的爱超过对自我的爱,并在任何情况下决不动摇,从而可以获得神恩,使自己真正感知自我的完美的本性,直接认识大神,实现较高的精神解脱。摩陀婆的主要著作有《梵经注》和《释量》。

二不论与纯粹不二论

其他毗湿奴派 中最杰出的是尼姆巴尔迦(约12世纪)。他提出“二不二说”,即二元论与非二元论的学说。他把罗摩奴阇的差别不二论和对神的虔诚完全结合起来,把神与灵魂的关系比作风在不同条件下具有不同的形式和表现。另外一位 是伐拉巴(1473~1531)。他提出纯粹不二论。又称清净不二论,认为梵和世界都是实在的,它的本性是清净的,人对神的虔信就是使灵魂与梵结合起来,从而获得之后解脱。

吠檀多派的哲学思想对于近、现代印度哲学仍有深刻的影响, 近、现代著名的思想家如辨喜、R.泰戈尔、奥罗宾多·高斯、薄伽梵·达斯等人都是这种学说热诚的信仰者。他们从不同的社会需要出发对吠檀多哲学进行了不同的解释,提出“行动的吠檀多”、“完整的吠檀多”等理论,并把这种思想传到欧美各国,在国内外建立了数十个吠檀多研究中心。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同甫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吠檀多派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同甫;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25085.html

赞 ()

相关阅读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