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李元阳(1497~1580)

[拼音]:Li Yuanyang

我国明代思想家。字仁甫,号中溪。云南大理人,白族。生于明孝宗弘治十年,卒于明神宗万历八年。嘉靖五年(1526)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曾任监察御史等职。据史叔记载,李元阳为官清正,他曾上书明世宗说:“陛下之始即位,以爵禄得君子,近年以来,以爵禄畜小人。”当时官吏已 成风,他说“鱼烂河决,不可救药”。李元阳因参预“大礼议”等事而遭当权者排斥,中年父丧归家,从此隐居故乡大理40余年,不复为官。李元阳和杨慎、王畿、罗洪先、李贽为友,学术上引为同道,政治上互相同情。李元阳著有《心性图说》一书,又编纂《云南通志》(万历《云南志》)、《大理府志》,其诗文书信后人辑为《中溪家传汇稿》(又称《中溪文集》),后收入民国三年(1914)刊刻的《云南丛书》集部,题为《李中溪全集》,共10卷。

李元阳认为,人民是国家的“元气”,应当关心和爱护。他在若干诗文中,对酷吏压迫下的劳动人民表示深切的关心和同情。他指出“万里边氓,亦国家之赤子”,要求平等地关怀边疆各族人民。由此出发,他反对当权者对云南边疆“兴无名之师,杀无辜之民,费帑藏之金,破边氓之产”。这些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边疆各族人民的利益和要求,具有进步意义。

李元阳主张“志于明道者,不主儒,不主释,但主理”,又认为“老释方外儒,孔孟区中禅”,试图调和儒、释、道三家的思想。在哲学上,他着重论述了性、心、意、情的相互关系,认为性是不依赖于外物的先天精神,是人身唯一“真实之物”,其特点是“无体象可拟,非思议可及”,并且没有偏邪错误。在他看来,能保性而不变的人,就是圣人,性感于外物则产生心识、意识和情识。此三识产生后,人受它们的蒙蔽而以躯为“我”,却不知性才是“真我”,因此背离本性去追求耳目鼻口的物质享受,并由此受得失有无的困扰,这样的人就是凡夫。因此李元阳认为,普通人要想成为圣贤,必须从心、意、情三识中解脱出来,而重归于性,即“复性”。复性的途径则是“正心”、“诚意”以及坐禅,练儒、释两家的修养功夫。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哲学理论。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建弼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李元阳(1497~1580)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建弼;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24921.html

赞 ()

相关阅读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