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拼音]:pao

我国古代一种利用杠杆原理抛掷石弹的战具。简写作砲。又称为旝、云旝、飞石、抛石等。欧洲古代称抛石机。在火炮出现以前,礮一直是古代攻守战的重要兵器。

宋朝兵书《武经总要》记载:礮以大木为架,结合部用金属件联接。礮架上方横置可以转动的礮轴。固定在轴上的长杆称为“梢”,起杠杆作用。用一根木杆作梢的称为单梢,用多根木杆缚在一起作梢的称为多梢,梢数越多,抛射的石弹越重、越远。礮梢的一端系皮窝,容纳石弹;另一端系礮索,索长数丈。小型礮有索数条,大型礮多达百条以上(图 1)。每条礮索由1~2人拉拽。抛掷石弹时,由1人瞄准定放,拽礮人同时猛拽礮索,将另一端甩起,皮窝中的石弹靠惯性抛出,射程可达数百步。 用于军事后,也常用礮抛掷火毬、毒物弹及爆 等。《武经总要》记载了十几种形式的礮,多数礮是将礮架置于地上或插埋于地下,固定施放。有一些在礮架下安四轮,便于机动,称为车礮(图2)。也有的礮,其礮柱可以左右旋转,向各个方向抛掷石弹,称为旋风礮(图3)。

“礮”字最早见于《文选》所收西晋潘安仁的《闲居赋》。文中描述礮石发射情景为“礮石雷骇”。唐代李善注:“礮石,今之抛石也。”

我国至迟在春秋时期已使用礮。春秋末期《范蠡兵法》(已佚)中曾记:“飞石重十二斤,为机发,行二百步。”(转引自《汉书·甘延寿传》注)《左传》记载,桓公五年(公元前707)周郑繻葛之战“旝动而鼓”。汉朝贾逵引《范蠡兵法》,亦将“旝”解释为飞石。东汉以后,礮成为军队中的重要攻守器具。东汉建安五年(200),曹操攻袁绍时使用的“霹雳车”,是最早出现的车礮。隋大业十三年(617),田茂广制造“云旝三百具”,号称“将军礮”。唐至德二年(757),李光弼制造了用200人挽索发射的巨型礮,每发能伤数十人。宋朝战争频繁,用礮更加广泛。北宋靖康元年(1126),金兵围攻宋都汴梁(今河南开封)时,曾“一夜安礮五千余座”。金天兴三年(1234)蒙古军攻汴梁,架礮数百具攻击龙德宫,昼夜发礮,落下的石弹,几乎与里城相平。其中较大的十三梢礮,能发射上百斤重的石弹,需要四、五百人同时拽放。蒙古军西征时,主要靠礮攻取城垒。明朝以后,礮逐渐为火炮所取代。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任滢臻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任滢臻;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24815.html

赞 ()

相关阅读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