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孙冶方(1908~1983)

[拼音]:Sun Yefang

我国经济学家。原名薛萼果,江苏无锡人。30年代在上海从事工人运动和左翼文化运动。我国建立后,曾任国家统计局副局长、我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等职。他治学态度严谨,勇于坚持真理。他的优良学风,为学术界所称颂。

我国建立前孙冶方的主要著作,收集在《我国社会性质的若干理论问题》一书中。建国后的主要著作有:《主义经济的若干理论问题》(1979)、《主义经济的若干理论问题》续集和续集增订本(1982、1983)、《主义经济论稿》(1984)等。

宣传 主义经济理论

在30年代,孙冶方深入农村、工厂进行调查研究,分析了我国社会和革命的性质,驳斥了“托派”和王明(1904~1974)混淆 革命和社会革命的谬论,捍卫了我国 党的土地革命路线。40年代,孙冶方针对我国 党党内存在过并还在一部分党员中继续存在着的经验主义倾向,强调了理论的重要性,提出了要重视和加强对干部的 主义理论教育。

积极从事主义经济理论的研究

孙冶方认为,多年来流行的主义经济理论体系把主义经济看成是自给自足的不存在流通过程的自然经济,把价值和价值规律看成是主义经济的异物,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用规律排列和政策汇编代替了对活生生的经济过程的分析。他主张:主义经济应从产品两重性(使用价值和价值)分析起;价值是生产费用(劳动花费)对效用的关系;价值这个概念应贯穿于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各个篇章;用最少的劳动消耗取得较大经济效果是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红线;主义政治经济学要依次分析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社会生产总过程,等等。这个理论体系是对多年来流行的体系的严重挑战,在国内外经济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倡导经济体制改革

早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孙冶方在周密调查研究和详细占有材料的基础上,中肯地分析了我国国民经济管理体制的弊端,在我国经济学界中较早地对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进行了认真的研究。他认为,正确处理国家集中领导和企业独立经营的关系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问题;计划应放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按资金价值量的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作为划分企业小权和国家大权的标准;要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正确地运用经济杠杆,提高利润指标在经济管理中的地位;资金利润率是评价经济效果的标准;以生产价格为基础制订计划价格;改革“复制古董、冻结技术进步”的设备管理制度,折旧基金原则上归企业掌握和使用;生产资料也要进入流通,纳入商业轨道,等等。为了推进改革,孙冶方坚持不懈地对在国内外的主义建设中有着广泛影响的唯意志论、自然经济论、无流通论进行了有力的批判。

对经济政策的建议

主要有:提高农产品价格,逐步缩小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实现到20世纪末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必须重视老企业的技术改造;提高固定资产折旧率,确定折旧率时必须考虑固定资产的无形损耗;加强统计工作,实现统计独立,等等。

参考书目

《孙冶方纪念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梓宇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孙冶方(1908~1983)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梓宇;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24651.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