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我国古代尽民力思想

[拼音]:Zhongguo gudai jinminli sixiang

我国古代关于充分利用人力资源的思想。在我国古代社会,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自然经济占居主导地位,劳动和土地是财富的源泉,劳动人口是国家财政收入的来源。因此尽民力问题历来受到重视。尽民力思想从春秋战国开始逐渐形成体系。这个时期,我国思想界一方面仍沿袭旧有的使民尽力的观点:“君子务治,而小人务力”(《国语·鲁语上》),“其庶人力于农穑”(《左传·襄公九年》);另一方面,思想家提出了强力论和养力论,主张锐意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注意到必须爱惜劳动力。这是当时生产关系变革在经济、思想上的反映。后世历代思想家倡导尽民力说大体依循这一思想,但在具体内容上不断有所补充。

强力论

强民之力,是指增强劳动者的技艺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劳动力质量的提高,意味着人力资源的开发,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助于提高生产力。墨翟提出“民力尽于无用”是七患之一,主张“地不可不力也”(《墨子·七患》)。商鞅从“富国”“重本”出发,认为劳动力的投入方向专一于农本,才能导致“力精”,从而提高生产力。

有助于提高技艺水平,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另一种作法,是分工专业化。荀况提出一则精的命题,认为“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荀子·王制》)。就是说手工业化生产,分工制作,效率高,力量大,能够战胜自然、创造物质财富。墨翟则要求劳动者“各从事其所能”(《墨子·节用中》)。后魏贾思勰在总结农学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如果顺应天时,估量地力,合理安排生产,便可以“用力少而成功多”。明代徐光启极力倡导高产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以提高农业生产力。

养力论

从先秦时代开始,我国思想界便认识到要实现“强力”必须注意“养力”,即爱惜民力,重视劳动者的利益要求,注意劳动力的使用不得超过一定的限度,以及为劳动力的再生产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墨翟针对当时战争频仍,人口伤亡和地广人稀的状况,提出早婚、节葬、非攻等保护和增加劳动力的主张。《管子》提出“量民力”原则,《牧民》篇说:“量民力,则事无不成”。《版法》篇说:“用力不可以苦”,“用力苦则劳”。《管子》还主张“托业于民”,使劳动者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并联系租税与生产经营的改善申论民力的使用,认为租税合理和听任劳动者自行安排农事活动,劳动者将会“夜寝早起”、“为而不倦”。荀况从减轻生产者负担着眼要求君主“罕兴力役,无夺农时”(《荀子·富国》)。东汉王符进而提出“爱日”,要求珍惜生产者的劳动时间。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英贤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我国古代尽民力思想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英贤;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24636.html

赞 ()

相关阅读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