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阿拉伯天文学

[拼音]:alabo tianwenxue

[外文]:Arabic astronomy

也称 天文学或 天文学。一般所说的阿拉伯天文学是指公元七世纪 教兴起后直到十五世纪左右各 文化地区的天文学。在这段时期里阿拉伯天文学大体形成了三个学派,即巴格达学派、开罗学派和西阿拉伯学派。

巴格达学派

阿拔斯王朝(750~1258年,我国史称黑衣大食)于762年在巴格达建都以后,除了直接接受巴比伦和波斯的天文学遗产以外,又积极延揽人才,翻译印度婆罗门笈多著的《增订婆罗门历数全书》和希腊托勒密著的《天文学大成》等许多书籍,作为进一步发展的基础。829年巴格达建立天文台,在这里工作过的著名天文学家有法干尼等人。法干尼著有《天文学基础》一书,对托勒密学说作了简明扼要的介绍。贾法尔·阿布·马舍尔著《星占学巨引》,后来在欧洲传播甚广,是1486年奥格斯堡第一批印刷的书籍之一。塔比·伊本·库拉发现岁差常数比托勒密提出的每百年移动一度要大;而黄赤交角从托勒密时的 23°51┡减小到 23°35┡。把这两个现象结合起来,他提出了颤动理论(the theory oftrepidation),认为黄道和赤道的交点除了沿黄道西移以外,还以四度为半径,以四千年为周期,作一小圆运动。为了解释这个运动,他又在托勒密的八重天(日、月、五星和恒星)之上加上了第九重。

塔比·伊本·库拉的颤动理论,曾为后来许多的 天文学家所采用,但是他的继承者巴塔尼倒是没有采用。现在知道这种理论是错误的。巴塔尼是阿拉伯天文学史上伟大的天文学家, 天文学中的重要贡献,大多是属于他的。他的最著名的发现是太阳远地点的进动;他的全集《论星的科学》在欧洲影响很大。

比巴塔尼稍晚的苏菲所著《恒星图象》一书,被认为是 观测天文学的三大杰作之一。书中绘有精美的星图,星等是根据他本人的观测画出的,因而它是关于恒星亮度的早期宝贵资料,现在世界通用的许多星名,如Altair(中名牛郎星)、 Aldebaran(中名毕宿五)、Deneb(中名天津四)等,都是从这里来的。

巴格达学派的之后一位著名人物是阿布·瓦法,他曾对黄赤交角和分至点进行过测定,为托勒密的《天文学大成》写过简编本。有人认为他是月球二均差的发现者,但又有人认为,这项发现还是应该归功于第谷。

阿布·瓦法以后,至阿拔斯王朝灭亡的一百六十多年中,巴格达学派再无重大发展。1258年蒙古军灭掉阿拔斯王朝,建立伊尔汗国。1272年,伊尔汗国建立马拉盖天文台(在今伊朗西北部大不里士城南),并任命担任首相职务的天文学家纳西尔丁·图西主持天文台工作。这个天文台拥有来自我国和西班牙的学者,他们通力合作,用了十二年时间,完成了一部《伊尔汗历数书》(西方称《伊尔汗天文表》)。阿拉伯人称之为Zij-i īlkh╣nī。“Zij”与印度的悉檀多(历数书)相当,我国元代音译为“积尺”。西方则称为“表”或“天文表”。商企翁、王士点撰的《祕书监志》中有“积尺诸家历”,指的就是各种阿拉伯历数书或天文表。《伊尔汗历数书》中测定岁差常数为每年51″,相当准确。一百多年后,帖木儿的孙子乌鲁伯格又在撒马尔罕建立一座天文台。乌鲁伯格所用的象限仪,半径长达40米。他对一千多颗恒星进行了长时间的位置观测,据此编成的《新古拉干历数书》(今通称《乌鲁伯格天文表》)是托勒密以后第一种独立的星表,达到十六世纪以前的较高水平。

开罗学派

公元十世纪初,在突尼斯一带建立了法提玛王朝(909~1171年,我国史称绿衣大食)。这个王朝于十世纪末迁都开罗以后,成为西亚、北非一大强国,在开罗形成了一个天文中心。这个中心最有名的天文学家是伊本·尤努斯,他编撰了《哈基姆历数书》(西方称《哈基姆天文表》),其中不但有数据,而且有计算的理论和方法。书中用正交投影的方法解决了许多球面三角学的问题。他汇编了自 829年至1004年间阿拉伯天文学家和他本人的许多观测记录。977年和978年他在开罗所作的日食观测和979年所作的月食观测,为近代天文学研究月球的长期加速度提供了宝贵资料。

与伊本·尤努斯同时在开罗活动的还有一位光学家海桑。他研究过球面像差、透镜的放大率和大气折射。他的著作通过R.培根和开普勒的介绍,对欧洲科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西阿拉伯学派

西班牙哈里发王朝(又称后倭马亚王朝,我国史称白衣大食)最早的天文学家是科尔多瓦的查尔卡利。他的较大贡献是于1080年编制了《托莱多天文表》。这个天文表的特点是其中有仪器的结构和用法的说明,尤其是关于阿拉伯人特有的仪器──星盘的说明。在《托莱多天文表》中,还有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对托勒密体系作了修正,以一个椭圆形的均轮代替水星的本轮,从此兴起了反托勒密的思潮。这种思潮由阿芬巴塞发端,阿布巴克尔和比特鲁吉为其继承者。他们反对托勒密的本轮假说,理由是行星必须环绕一个真正物质的中心体,而不是环绕一个几何点运行。因此,他们就以亚里士多德所采用的欧多克斯的同心球体系作为基础,提出一个旋涡运动理论,认为行星的轨道呈螺旋形。其后,信奉 教的西班牙国王阿尔方斯十世,于1252年召集许多阿拉伯和犹太天文学家,编成《阿尔方斯天文表》。近年有人认为这个表基本上是《托莱多天文表》的新版。

正当西班牙的天文学家抨击托勒密学说的时候,中亚一带的天文学家比鲁尼曾提出地球绕太阳旋转的学说。他在写给著名医学家、天文爱好者阿维森纳的信中,甚至说到行星的轨道可能是椭圆形而不是圆形。马拉盖天文台的纳尔西丁·图西在他的《天文学的回忆》中也严厉地批评了托勒密体系,并提出了自己的新设想:用一个球在另一个球内的滚动来解释行星的视运动。十四世纪大马士革的天文学家伊本·沙提尔在对月球运动进行计算时,更是抛弃了偏心均轮,引进了二级本轮。两个世纪以后,哥白尼在对月球运动进行计算时,所用方法和他的是一样的。阿拉伯天文学家们处在托勒密和哥白尼之间,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参考书目

S.H.Nasr, 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IslamHarvard Univ.Press,Cambridge,1968.

A.M.Sayǐlǐ,The Observatory of Islam,Türk TavihKurumu Basi mevi,Ankara,1960.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俊悟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阿拉伯天文学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俊悟;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24458.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