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立克次氏体科

[拼音]:Likeci i ke

[外文]:Rickettsiaceae

立克次氏体目的1科。本科微生物体小,杆形、球形或双球形。多见于细胞内。对脊椎动物致病的除 1种外,其余至今均不能在无生命的培养基中生长。能在鸡胚卵黄囊的内皮细胞中大量繁殖,也可在某些脊椎动物或昆虫细胞中生长。适温32~35℃,以二分分裂法繁殖。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极低,一般56℃30分钟(Q热立克次氏体除外)即被灭活。对氯霉素、土霉素等敏感。致病性立克次氏体侵入人体后,常在小血管的内皮细胞中繁殖,引起细胞肿大、增生、坏死、形成血栓等病变,导致临床上皮疹的出现。同时也常在肝、脾、脑、心脏等血管内皮细胞中繁殖,造成组织器官病变。立克次氏体含有内毒素样脂多糖成分,使感染常伴有中毒症状。本科分3族10属,对人致病的主要有3属,即立克次氏体属、罗克利马氏体属和考克斯氏体属。主要通过节肢动物叮咬传播,伯氏考克斯氏体还可通过空气或摄入污染的食物而感染。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任瑾宣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立克次氏体科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任瑾宣;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24359.html

赞 ()

相关阅读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