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海洋有毒植物

[拼音]:haiyang youdu zhiwu

[外文]:marine poisonous plants

含有毒素、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的海洋植物。主要是一些海洋藻类,海洋种子植物尚未见致毒记载。海洋有毒藻类包括许多浮游藻类和少数底栖(即定生)藻类。

浮游有毒藻类

主要包含甲藻门(Pyrrophyta)和金藻门 (Chrysophyta)中的一些种类。其致毒物质统称为微型藻类毒素。这些毒素通过海洋生物的富集、海洋食物链的传递,逐级积累,影响水鸟、家畜甚至人类的健康。

有毒藻类的研究,过去由于实验生物学和分析化学技术的限制进展缓慢。直至20世纪60年代,培养单细胞藻类纯种和提取分析贝类残毒等技术解决后,才使研究工作深入到海藻致毒及其毒素提取、毒素特性等方面。现在,已了解一些海藻毒素的分子结构、理化特性和生物学活性等,同时对其致毒机理开始从分子生物学角度进行研究。

在实验室中,从各种毒藻培养样品及其培养残液中和中毒的原生动物、贝类、甲壳类和鱼类等的体内,提取出不同分子结构的毒素,说明这些藻类除细胞内含有毒素外,其细胞分泌物也有毒性反应。它们所含毒素的主要理化特性、生物活性和毒理都互不相同(见表)。

此外,卡特前沟藻 (Amphidinium carteri)、克氏前沟藻(Amphidinium klebsi)、单库里亚藻(Cooliamonotis)、暹罗蛎甲藻 (Ostreopsis siamensis)、凹形原甲藻(Prorocentrum concavum)、 粘原甲藻(Pror-ocentrum lima)和慢原甲藻(Prorocentrum rhathymum)等近底层生活的甲藻类都含有溶血性毒素,其中除暹罗蛎甲藻仅对小白鼠有毒而对鱼类无毒外,其余对鱼、鼠均有毒性反应。

底栖有毒藻类

包括蓝藻门 (Cyanophyta)、 绿藻门(Chlorophyta)、 褐藻门(Phaeophyta)和红藻门(Rhodophyta)的一些种类。除微鞘藻(Micrcoleuslyngbyaceus)等种可引起人类的皮肤病变外,很多种在天然状态下尚未见毒性反应。但在实验室中,这些海藻的提取物却有不同程度的毒力。(见海洋生物药物)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仝安瑶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海洋有毒植物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仝安瑶;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24046.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