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王廷相 (1474~1544)

[拼音]:Wang Tingxiang

我国明代唯物主义思想家。字子衡,号浚川,河南仪封(今兰考)人。生于明宪宗成化十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二十三年。他坚持唯物主义立场,哲学造诣很深;对自然科学也有若干研究。这些都是他唯物主义心理学思想的坚实基础。

王廷相坚持“神籍形气”和“内外相须”的心理观。在心身关系方面,他从元气本体论和心理病因论的角度,提出了“神必籍形气而有者,无形气则神灭矣”(《答何柏斋造化论》)的命题,并具体论证“无耳目、无心,则视听与思尚能存乎?”(《雅述·上篇》)在心物关系方面,他批评了宋代理学家“德性之知不萌于见闻”的观点,认为“使无外感,何有于动?故动者,缘外而起者也。”“思与见闻必由吾心之神,此内外相须之自然也。”(同上)即人的心理的“动”,是由外物相“感”所引起。他继承传统的性习论,把人性看成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体,认为“凡人之性成于习”(《答薛君采论性书》),强调了环境和教育在人性发展中的作用。他提出了“知者,不过思与见闻之会”(《雅述·上篇》)的命题,肯定“知”是见闻与思虚的结合:“夫神性虽灵,必借见闻思虑而知,积知之久,以类贯通”(同上)。他还把“熟习”引入认识过程,认为“广识未必皆当,而思之自得者真;泛讲未必吻合,而习之纯熟者妙”(《慎言·潜心篇》)。他强调行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提出“知行兼举”的知行论。他认为人的情感是“喜怒哀乐,其理在物,所以喜怒哀乐,其情在我。合内外而一之道也”(《雅述·上篇》)。“饮食男女,人所同欲;贫贱夭病,人所同恶”(《慎言·问成性篇》)。他肯定了情感的自然性,反对老庄的“淡然无欲”,主张节制情感,使“喜怒哀乐各中其节”(《雅述·上篇》),以避免过度的情感对人性、认识和养心的消极影响。他认为才智是培养而成的。曾提出:“通古今之变而时措之谓之才”(《吏部考功司题名记》)。“出于心之知为智,皆人之知觉运动为之而后成也”(《横渠理气辩》)。从而强调“不患其无才,患其无学”(《慎言·小宗篇》)。他对梦的解释是:“梦,思也、缘也、咸心之迹也”(《慎言·见闻篇》)。这有助于破除迷信邪说。

王廷相的心理学思想在我国古代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他继承和发展了北宋张载等人的心理学思想,并对后世的唯物主义心理学思想有重要影响。他的主要著述收集在《王氏家藏集》和《归田集》等书中。其心理学思想较集中地反映在《慎言》、《雅述》、《答薛君采论性书》和《答何柏斋造化论》等篇。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永贞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王廷相 (1474~1544)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永贞;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23964.html

赞 ()

相关阅读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