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kebo
[外文]:Jacques Copeau (1879~3949)
法国导演、演员、戏剧革新家、作家。生于巴黎,父亲是一位铁饰艺术工匠。科波在中学读书时已深深爱上戏剧,和同学一起登台演出自己的贞洁作《晨雾》。他多才多艺,先后从事过多种职业。1909年与法国两位著名作家A.纪德(1869~1951)和J.施伦姆贝格(1887~1968)一起创办了至今仍为法国文坛注目的文学刊物《新法兰西评论》。1911年,巴黎的艺术剧场上演了由科波改编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获得成功。他意识到英国的戈登·戈雷、瑞士的A.阿庇亚、俄国的К.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艺术革新给戏剧艺术带来的深远影响,为改变法兰西喜剧院以及众多商业性剧院的明星制积习,于1913年组织了同人剧团,把巴黎塞纳河左岸一座小剧场,改建成日后大名鼎鼎的老鸽巢剧院。从此,科波彻底抛弃了他从事多年的画廊艺术顾问和文学戏剧评论工作,完全献身于戏剧事业。
老鸽巢剧院自1913年建成以来,遵循科波建立“新戏剧”的宗旨,第一年,除上演莫里哀、W.莎士比亚以及缪塞、H.贝克的名剧外,还首演了P.克洛代尔、盖昂、R.马丁·杜·加尔等作家的新作。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科波以及老鸽巢剧院的优秀演员C.杜兰、L.茹维等应征入伍。1917~1919年,法国 委派老鸽巢剧院赴美为表示“法兰西的致敬和微笑”演出两年,受到巨大欢迎。科波还在纽约建立了法国式的盖利克剧院。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几年是科波和他的门徒在老鸽巢剧院演出的鼎盛时期。演出剧目十分丰富。1924年科波自动放弃老鸽巢剧院的领导职务,到勃艮第乡村建立戏剧学校,按他的方法进行演员培训。1936年他被聘为法兰西喜剧院分红演员,并在1939~1940年间被任命为院长。他试图借机向古老的剧院吹革新之风,但被德国 侵略者和投敌的维希 视为不受欢迎的人,于是回勃艮第,直至1949年逝世。
科波既是传统的体现者又是积极的革新家。他反对大明星统治舞台,要求他的剧团成员不去追求个人成名,而是让全体演员在导演指导下以较大努力保证整个演出的质量。他反对虚假浮夸华而不实的戏剧演出,主张建立“非剧场性”的“诚实质朴的戏剧”。他要求演员尊重台词,演员“不应该按自己的随意性去重新创造戏剧,而应使自己和剧作家合而为一”,以表演去展示剧作的内涵。在上述这些原则指导下,科波的导演风格极其洗炼、朴实无华。他不愧为法国20世纪上半叶影响深远的著名导演和戏剧活动家。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泽雨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科波,J.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泽雨;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237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