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三世说

[拼音]:sanshishuo

我国的一种社会历史学说,认为人类社会是沿着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顺次进化的过程。此说源于古代,由近代 系统化,成为社会维新的理论基础。

三世说渊源于“公羊”学。《春秋公羊传》说,孔子写《春秋》,“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董仲舒发挥了这一学说,认为“《春秋》分十二世以为三等,有见有闻有传闻”(《春秋繁露·楚庄王第一》)。东汉何休明确提出“三世”的概念。他认为孔子著《春秋》,是取春秋时期 242年“著治法式”,将社会治乱兴衰分为三世:衰乱──升平──太平。这“三世”只是讲社会从乱到治的变易,还没有涉及社会性质转变的问题。魏晋以后,随着学术思想的变迁,“公羊”“成为绝学”。到清朝嘉庆、道光年间,“公羊”学重新兴起,清代经学家刘逢禄(1776~1829)等人着重阐发“公羊”的“张三世”等微言大义,说“春秋起衰乱,以近升平,由升平以极太平”。龚自珍与前辈有所不同,他开始将“公羊”的“三世”与《礼记·礼运》联系起来,并认为人类整个历史“通古今可以为三世”。他的这一观点含有进化发展的意义。

19世纪末, 明确地把“公羊”的“三世”、《礼记·礼运》的“小康”、“大同”与近代进化论思想融合在一起,系统地提出了“三世”说历史进化论,它的基本思想是:人类社会是变易和进化的;社会历史进化是沿着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的轨道,由君主专制到君主立宪,再到 共和,一世比一世文明进步,进而达到“太平大同”这一人类美满极乐的世界;“三世”进化是和平的、循序渐进的,不能躐等;这种“三世”进化之义,是孔子所规定的。 的这一学说打破了“天不变,道亦不变”论,也否定了历史循环论,在当时的社会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由于它强调社会历史的和平渐进,反对革命突变,又极力神化孔子,因而带有神秘主义色彩,后来受到资产阶级 革命派国父等人的批判。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志新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三世说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志新;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23619.html

赞 ()

相关阅读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