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香港电影

[拼音]:Xianggang dianying

[外文]:Hong Kong, cinema in

1896年,电影开始传入香港;1898年,开始有商业性电影放映;1901年,出现第一家电影院喜来园。1909年,上海亚细亚影戏公司在香港拍摄了影片《偷烧鸭》。1913年,黎民伟和美国人合办了香港第一家制片机构──华美影片公司,摄制了短故事片《庄子试妻》。1923年,黎民伟又和他的兄弟等创办了香港第一家全部由香港人投资的制片机构──民新影片公司,1925年上映了它拍摄的香港第一部长故事片《胭脂》。1930年,我国颇具规模的联华影业公司在香港成立,其总部后来设在上海。从1913年到1934年,香港一共生产了28部无声电影,其中较有名的有《左慈戏曹》、《客途秋恨》、《铁骨兰心》、《古寺鹃声》、《战地归来》、《婚后的问题》、《难兄》等。

香港直到1935年才完全停止拍摄无声影片。1933年出现有声影片,香港是粤语社会,当时的有声片都以粤语对白。

爆发以后,上海有一批电影工作者转移到香港,开始出现国语(普通话)片。由于上海、香港两地电影工作者的团结合作,促进了香港电影事业的发展,拍摄了大量抗日题材的作品,如《孤岛天堂》、《白云故乡》、《小广东》、《小老虎》、《生命线》、《边防血泪》、《抵抗》、《公敌》、《肉搏》、《上海火线后》、《叱咤风云》、《太平洋上的风云》、《焦土抗战》和纪录片《广州抗战记》、《西北线上》以及由全体电影工作者义拍的影片《之后关头》等。这些影片大大地鼓舞、教育了香港和海内外广大观众,从此建立了香港电影的爱国主义传统。到30年代末,香港一共生产了404部有声故事片(9部国语片,其余是粤语片)、61部纪录片。当时较有名的制片机构有大观影片公司、天一影片公司、南洋影片公司、南粤影片公司和全球影片公司等。

40年代初期,香港被日本帝国主义者侵占达3年8个月之久。在此期间,香港电影制片事业完全停止。除一位女演员被欺骗在一部日本拍摄的影片中担任一个小角色外,没有任何电影工作者肯与日本合作,几乎都离开了香港。 胜利后,香港电影复苏,并迅速发展起来。在我国 的三年中,有更多的上海电影工作者到香港,壮大了香港电影界的力量,尤其是蔡楚生、史东山、阳翰笙、王为一、谭友六等在著名娱乐业商人袁耀鸿等支持下,组成的南国影业公司,更以良好的工作作风和严谨的创作态度,在香港电影界树立了榜样。经数年筹备,于1950年拍成并公映的《珠江泪》,是获得一致好评的影片。另一家于1948年成立的永华影业公司,虽经营不善,不久即停止工作,却也为香港留下了一批优秀电影人材。整个40年代,香港共生产了605部影片,其中粤语片521部、国语片85部、纪录片2部,较有影响的是:《海外寻夫》、 《民族的吼声》、 《烽火故乡》、《正气歌》、《流亡之歌》、《斩龙遇仙记》、《人海泪痕》、 《胡不归》、 《满江红》、《银灯照玉人》、《复员泪》、《前程万里》、《国魂》、《清宫秘史》、《野火春风》、《火葬》、《水上人家》等。这一时期的香港电影深受海内外广大观众的欢迎,大有供不应求之势,因此某些唯利是图的片商为了攫取暴利,开始追求影片数量,拍出了大量质量低劣的影片。1949年,香港的电影工作者发起了电影清洁运动,遏止了粗制滥造影片的潮流。

50年代初期,在我国成立的形势鼓舞下,香港先后成立了一批进步制片公司,如长城电影制片有限公司、新联影业公司、中联电影企业有限公司、五十年代影业公司、龙马影业公司、凤凰影业公司、华侨影业公司和光艺影业公司等,使香港影坛朝气蓬勃。当时香港电影较大的海外市场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两大电影发行机构国泰机构和邵氏机构也在香港大力开展制片活动,前者在1954年接收了当时香港规模较大、设备较先进的永华影业公司,后者则正式成立规模宏大的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它们与长城电影制片有限公司鼎足而三,成为当时香港三家较大的制片机构。此外还有“皮包公司”多至三四百家。香港电影业是制片公司、制片厂、洗印厂分别独立经营的,制片厂把摄影棚租给制片公司拍片用。当时自己拥有制片厂的公司在拍片空闲时也出租摄影棚。50年代粤剧戏曲艺术片很流行,深受观众欢迎的粤剧演员任剑辉、芳艳芬、红线女、马师曾、 新马师曾、 白雪仙、梁醒波等经常主演这类影片。这种影片有现成的剧目,摄制条件要求不高,最快7天就能拍成,因此这一时期香港影片年产量较高。武侠片也流行一时,最著名的是以广东民间传说英雄人物黄飞鸿的故事为题材的影片集,仅50年代就拍了62部(共80多部),主演演员关德兴、石坚等也因此名闻海外。这一时期的故事片多以家庭伦理道德题材为主,有代表性的有《父母心》、《寸草心》、《慈母泪》、《败家仔》、《家家户户》、《手足深情》、《一家春》、《孝道》等。50年代香港出现了潮语片和厦语片,它们流行于南洋一带。厦语片尤其对台湾电影事业有重大影响,由于它上座率高而引出了台语(与厦语基本相同)片。到60年代末期,潮语片和厦语片在香港基本已停止拍摄。但台语片至80年代仍在继续生产。在这一时期香港的影院已发展到90多家,平均3万人就有一家影院,看电影成为香港居民最喜爱的文娱活动之一。整个50年代,香港共生产2100多部影片,平均年产量超过200部,仅次于印度、美国、日本,居世界第4位。其中粤语片1519部、国语片450部、潮语片和厦语片共150部,纪录片30部。这一时期的香港影片在国内外都有很大影响。如《一板之隔》和《阿Q正传》被选入《世界电影辞典》;《孽海花》入选爱丁堡电影节;《四千金》和《江山 》分获第5届、第6届亚洲影展较佳影片;《珠江泪》、《绝代佳人》、《一板之隔》、《一年之计》和《春》获得我国文化部颁发的优秀影片奖、荣誉奖,其他受评论界和观众一致欢迎的代表作还有《豪门夜宴》、《危楼春晓》、《败家仔》、《家》、《寒夜》、《十号风波》、《爱情三部曲》、《几家欢笑几家愁》、《乔迁之喜》、《误佳期》、 《中秋月》、 《翠翠》、《曼波女郎》、《大儿女经》、《新寡》、《玉女私情》等。同时期著名的电影艺术家有吴楚帆、白燕、朱石麟、李晨风、夏梦、石慧、傅奇 、林黛 、李丽华、张瑛、吴回、秦剑、李翰祥、谢贤等。

60年代,在香港出现了“港九电影、戏剧从业员自由总会”。它排斥有进步倾向的电影工作者及组织机构,破坏香港电影界的团结。它获台湾当局的授权,规定输往台湾的香港影片,必须有该会签发的“影片入台证”。签发条件是影片演职员参加该会;如有加入过华南电影工作者联合会或进步制片机构的,须写悔过书,声明不再“附共”。它干预片商在香港或国外的买卖,凡与我国发生业务联系的,都要受到它的警告和禁止。这些恶劣行径,分裂了香港影坛,影响极坏,也引起香港电影界的愤怒。这一时期香港电影变化较大。在国内外颇有影响的长城、凤凰和新联三家制片机构因受内地“革命”的冲击而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其他公司乘机扩大生产,占领市场。整个60年代香港影片总产量在2100部左右,其中粤语片1547部、国语片497部、潮语片和厦语片约100部、纪录片 30部。有影响的有武侠片《云海玉弓缘》、 《独臂刀》、 《大醉侠》、《金燕子》、 《碧血金钗》、 《天狼寨》、《南龙北凤》等;粤语片《人海孤鸿》、《苏小小》、《可怜天下父母心》、《火窟幽兰》、《难兄难弟》、《冬恋》、《紫色风雨夜》、 《回魂夜》、 《疯妇》、《英雄本色》;国语片《金鹰》、 《不了情》、 《小云雀》、《南北和》、《路客与刀客》、《武则天》、《龙翔凤舞》、《倩女幽魂》、《山歌恋》和纪录片《东江之水越山来》、《泰山南北》、《齐鲁英豪》等。影片《后门》、《万世流芳》 、《蓝与黑》、 《珊珊》分别获第 7届、第12届、第13届和第14届亚洲影展较佳影片;《星星、月亮、太阳》和《梁山伯与祝英台》(戏曲片)分别获得台湾第1届、第2届金马奖的较佳影片奖。这一时期,香港著名的电影艺术家有张鑫炎、楚原、胡金铨、张彻、陈宝珠、萧芳芳、王羽、李菁、凌波、郑佩佩等。

70年代,香港影坛发生了近乎改朝换代的变化。活跃了近20年的粤语片演员多半去世、后继无人,输出的版权费被压得极低,加上电视中粤语节目的冲击、抢走了大批粤语片观众,所以经营粤语片的制片公司一蹶不振、成批停业,连规模、影响都很大的中联电影企业有限公司、华侨影业公司和光艺影片公司也相继关闭,粤语片产量由过去每十年的1500多部急剧下降至 171部。与此相对应,国语片则由400多部上升到700多部。两项相加平均每年产量只有80多部。在粤语片锐减的情况下,国语片在香港上演时几乎都配了粤语对白,所以从这时期开始,已无国语片粤语片的严格界线。导演、演员也不再分。从影片内容上看,除功夫片以外,宣扬 、 的东西充斥银幕,被形容为不是拳头就是枕头的“两头电影”。在此期间,受到观众欢迎的影片有《唐山大兄》、《廉政风暴》、《天网》、《半生牛马》、《屈原》、 《倾国倾城》、 《 》、《流星·蝴蝶·剑》、《鬼马双星》、《蛇形刁手》、《醉拳》等。此外,《 女郎》、《少林三十六房》、《中华丈夫》分别获第19届、第24届、第25届亚洲影展优秀影片奖;《山中传奇》获第16届金马奖的较佳影片奖。获奖影片绝大部分是功夫片。整个70年代,香港影片以功夫片为主。这与著名功夫片演员李小龙的成绩分不开,他主演的几部功夫片风靡了全世界。在香港电影史上第一次为香港电影开拓了世界市场,也掀起了香港影坛大拍功夫片的热潮。李小龙暴死后,香港制片家们又刻意培育了第二颗“功夫巨星”,即主演《蛇形刁手》和《醉拳》的成龙。这一时期重要的香港电影艺术家有喜剧演员许冠文、功夫片导演刘家良、导演兼制片家吴思远以及著名的制片家、电影事业家邹文怀。70年代中,香港电影界涌现出了一批青年导演。他们大多数是留学生,回到香港先投身电视台、取得经验后转向了电影;也有一些是一直在摄影棚里工作终而成为导演的后起之秀。他们寻找在艺术上有共同语言的人结成固定或不固定的创作集体,取长补短,进步很快,已形成香港影坛一支重要生力军。他们非常活跃,热心电影艺术的推广、普及和提高,分别发起组织了火鸟电影会、第一映室、电影文化中心等团体,促进了香港电影的发展,特别是注意在内容上和艺术上提高电影的水平。在这一段时间,电影院和制片厂(摄影棚)的经营受到房地产业的影响,都相应减少了,影院从上一个十年的 100多家减少到87家,制片厂(摄影棚)因拍实景之风的冲击,经营更加困难。

1980~1983年,香港共生产351部影片,平均年产量大大减少,所拍影片有一半是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生产的。这一时期 、 内容的影片已极少生产,娱乐性的轻松喜剧片迅速上升。麦嘉、石天、黄百鸣等创办的新艺城影业有限公司,连续4年几乎是 的喜剧片,票房价值甚高;许冠文、许冠杰兄弟的喜剧片也有票房价值。在这种情况影响下,香港各家制片机构争相拍摄喜剧片,专拍功夫片的制片家也开始拍摄“功夫喜剧片”,它将紧张的武打融于轻松的喜剧情节之中,很受观众欢迎。1983年,香港电影票房总收入为6.84亿港元,有4500多万人次看电影,平均每人每年看电影8.6次。进入80年代,香港有更多的制片机构或电影工作者和内地有关方面合作,拍摄了有巨大影响的影片。如中原电影制片公司在1982年公映了一部由连获 5届我国武术全能冠军的李连杰主演的影片《少林寺》,风靡全世界,李连杰也由此成了继李小龙之后世界知名的功夫片明星。李翰祥组织的新昆仑电影公司与内地合拍的影片《火烧圆明园》和《垂帘听政》在香港和东南亚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羽攸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香港电影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羽攸;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23505.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