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两夹弦

[拼音]:liangjiaxian

戏曲剧种。即二夹弦,也叫大五音。因主奏乐器四胡的琴弓系两股马尾夹在 4根琴弦间拉奏而得名。流行于鲁西南、豫东、皖北一带,由当地农村演唱的“花鼓丁香”发展而成。最初,艺人腰挎花鼓,串乡走镇,卖唱口。后来发展成为“坐板凳头”的清唱及打地摊的化装表演,并于清光绪六年(1880)前后采用了四胡伴奏。这时,多由七、八人组成业余戏班,有“紧七慢八,六个人抓瞎”之说。他们活动于庙会或集市,临时搭台演唱《休丁香》、《站花墙》等小戏。1910年名旦王玉华在山东曹县正式组成职业班社,开始演出《三进士》、《孟姜女》等历史故事戏。1928年,山东菏泽组成共艺班,名旦王文德(艺名小意儿,擅演《穷劝》、《安安送米》)和第一个女演员老白靴(艺名,擅演《王二姐思夫》、《吕蒙正赶斋》)在长期演出过程中,移植高调梆子的部分剧目,吸收其表演艺术,采用其腔调及民间俗曲加以改造,丰富和发展了自己的唱腔,使两夹弦剧种由比较单调、原始的状况逐步走向成熟,从而扩大了在群众中的影响。

两夹弦的基本唱腔为大板、二板。另外还有三板、北词、娃娃、山坡羊、捻子、赞子、斩杀橛、栽板、哭迷子等腔调。伴奏乐器,以四胡和柳叶琴为主,辅以二胡、板胡、三弦、横笛等。打击乐器与京剧相同。在唱法上,除老生受高调梆子影响用“二本腔”(假声)外,小生、旦、丑、净均以真声为主,尾声翻高用假声,保持了传统的演唱特色。传统剧目近百出,多为“三小”戏。在群众中受欢迎的,有所谓“大帘子”(《梁、祝隔帘相会》)、“二帘子”(《王二姐思夫》)、“赶关”(《赶三关》)、“提篮子”(《武家坡》)、“花墙”(《杨二舍化缘》)、“蓝桥”(《蓝桥会》)、“抱牌子”(《何文秀私访》)等。另外还有部分反映农民生活的小戏,如《武大仨下工》、《穷劝》等,诙谐幽默, 盎然。

1949年后,职业剧团发展较快,曾先后成立山东菏泽地区两夹弦剧团、河南开封、商丘地区二夹弦剧团、安徽亳县二夹弦剧团等,名演员有黄云芝等。整理演出的剧目有《三拉房》、《站花墙》及创作的现代戏《相女婿》等。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城予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两夹弦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城予;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23494.html

赞 ()

相关阅读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