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shumishi
唐代后期由宦官充任的要职,五代至宋改用朝臣,成为与宰相分权的执政大臣。唐代宗永泰间(765~766),始用宦官“掌枢密”。宪宗时,置左右枢密使。枢密使的职务本来只是接受表奏,上呈皇帝,又将皇帝意图传达给中书门下(宰相),起上传下达的作用。因此,并无正式机构、属官,只有三间房屋以储存文书。但枢密使既接近皇帝,预闻机密,皇帝意旨又由他传达,就易于弄权用事。唐代后期,两神策军中尉与两枢密使并称“四贵”,他们拥立皇帝、任免宰相、处理军国要务,有时成为实际上的较高决策者。大致自懿宗咸通年间(860~874)起,皇帝在延英殿和宰相议事,枢密使例得参预。议定之后,又往往假托皇帝的意旨,多有改变。这种“惯例”,直到昭宗天复元年(901)始下诏革除。三年,朱全忠(见后梁太祖朱晃)尽诛宦官,始以心腹蒋玄晖为枢密使,此为用朝臣任此职之始。后梁代唐,改枢密院为崇政院,以朝臣为崇政院使,职务仍唐枢密使之旧。后唐又恢复枢密院,仍以朝臣充使,后又置副使。后唐时枢密使权重,势压宰相。后晋初,一度以宰相兼枢密使。天福四年(939)废,枢密院印也移交给中书门下,不久复置。
五代时战争频繁,军事机密处于最重要的地位,枢密使也常任用武官,逐渐形成枢密专掌军事的倾向。到了宋代,中书与枢密院对掌文武二柄,合称“二府”或“两地”。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任宇滢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枢密使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任宇滢;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22885.html